科研产出
热带海水养殖清洁生产技术模式探讨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太阳光化学修复原理对典型热带地区——海南省某养殖场废水进行清洁闭环生态养殖技术初步探讨。采用现场定位观测实验研究方法,探讨高位池光化学循环净化装置对养殖废水中COD、SS等污染物的去除效应、脱氮解毒效应以及增氧效应等。结果表明,本实验装置能有效地实现热带地区高位池循环水养殖及养殖污水的"零排放",是满足环保要求的一种多功能、低成本、效果好的水体净化方法。


以甘油为碳源发酵Pichia pastoris组成型表达人血管生成抑制素
《生物工程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Pichia pastoris组成型表达外源蛋白中碳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分别以葡萄糖、甘油、甲醇和油酸为碳源研究它们对摇瓶发酵GS115(pGAP9K-AS)表达hAS的影响。结果如下:油酸(163mg/L),甘油(83mg/L),葡萄糖(76mg/L),甲醇(57mg/L)。根据以上结果,以甘油为碳源在30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GS115(pGAP9K-AS)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48h后测得hAS的产量为169mg/L。产物hAS具有免疫活性并能抑制bFGF诱导的CAM血管生成和实验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治疗12d后,抑瘤率达到90%,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hAS治疗组和PBS治疗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素 组成型表达 Pichia pastoris 甘油


海南菜豆上粉虱传双生病毒的分子检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粉虱传双生病毒在海南的发生情况,从海南儋州采集了3个菜豆病样,症状表现为花叶、皱缩、叶背部叶脉突起,根据粉虱传双生病毒基因组DNA基因间隔区及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的简并引物,对这3个样品进行了PCR检测,从其中两个样品中扩增到预期大小为522 bp的DNA片段。PCR产物经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与印度绿豆黄花叶病毒豇豆分离物(GenBank登录号:AF481865)的同源性最高,为65.9%,说明海南菜豆中存在着粉虱传双生病毒的侵染。


腈菌唑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热带气候下消解动态
《农药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腈菌唑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壤中热带气候下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土壤样品经乙腈萃取,净化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GC-NPD)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为0.008mg/kg,在0.20、1.00、2.00mg/kg三个添加水平,回收率为75.6%~94.6%,变异系数为2.7%~6.8%,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运用上述方法,测定腈菌唑在热带气候下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腈菌唑在土壤中小结速度较快,测得在土壤中半衰期2004年为17.0d,2005年为14.9d;以最大推荐施用剂量和2倍最大推荐施用剂量施用,不同处理测得在最后一次施药后20d残留量均小于1mg/kg。分析结果表明腈菌唑是一种使用安全的杀菌剂。


苦瓜新品种‘热研2号’
《园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热研2号’苦瓜为长圆锥形,瓜肩平整,单瓜质量400~500g,瓜长25~28cm,横径5.8~6.9cm,瓜肉厚1.8~1.9cm。瓜浅绿色,有光泽,瓜瘤粗壮,瓜形美观。耐热明显,较抗白粉病。平均产量51.0t/hm2。适合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


利用非近交亲本间杂交F_1群体对木薯褐斑病田间抗性的QTL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非近交亲本抗褐斑病的文昌红心和中感亲本华南6号杂交获得分离群体184个株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析,检测了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对褐斑病田间抗性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辅助人工接菌的方法,分别在2004年苗期、2005年苗期和成株期3次调查和鉴定了群体的抗病性反应。结果表明,这3个时期群体褐斑病病情指数(DI)分布范围较一致,均呈连续性偏峰态分布。从4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在抗、感基因池和两个亲本间均具有多态性的引物17对,群体检测获得50个等位基因位点,构建了包含34个位点的8个连锁群,覆盖木薯基因组695.7cM,2个位点间平均图距为20.5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5个与木薯褐斑病抗性相关的QTL,贡献率在9.61%-64.81%,主要分布在第1、2、4连锁群的特定区域。其中,第1、2连锁群上的6个QTL是重要的QTL。


木薯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木薯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sis,Pn)及相关因子变化,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调查单株产量以及主要性状,研究多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8号(SC8)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而华南5号(SC5)、华南205(SC205)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三者的Pn分别与外界光强、大气CO2浓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经成组t测验分析,SC8 Pn的日变化与SC5,SC205 Pn的差异达到极显著.进一步多元分析证明,SC8单株产量显著高于SC205,但其主茎高度却显著低于SC205,同时相关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主茎高度呈负相关性(但不显著),与茎粗、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高光合速率、优良的株型是木薯块根高产的决定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