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氮量和密度对吉单96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纯氮用量0、150、225、300和375 kg/hm~2共5个氮肥量级和6万、7万、8万、9万和10万株/hm~2共5个密度梯度,研究不同氮肥量级条件和不同密度梯度下吉单96的冠层生理及结构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结果表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敏感时期为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其中,大喇叭口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氮肥影响最大,抽雄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最大.225~300 kg/hm~2施氮量且分配60%的追肥可以保持冠层叶绿素在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受密度调控更显著,7.7万~8.0万株/hm~2为试验最适密度,可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在5.5左右.在中高肥力条件下,采用7.7万~8.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225~300 kg/hm~2的施氮量,可维持冠层结构和功能,协调穗粒数和百粒重同步增长,产量可达到12 780.9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Bt-799种植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转基因抗虫玉米种植对非靶标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cry1Ac基因抗虫玉米Bt-799及其对应的非转基因对照玉米郑58为试验材料,于2014-2015连续2年在东北黑土区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分别调查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比较分析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玉米田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各环境因子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结果 表明,郑58和转基因玉米Bt-799田中大型土壤动物总体群落组成相同,各类群多度无显著差异;2种玉米田间所有类群总体多度、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2014年其P值分别为0.949、0.867、0.751、0.998、0.985,2015年其P值分别为0.869、0.406、0.532、0.115、0.410;RDA分析表明玉米品种(系)在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形成中几乎没有作用.表明中短期内转基因玉米种植对非靶标土壤动物无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胁迫对不同耐性大豆品种生理生化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高温胁迫对不同耐性大豆品种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耐热性大豆品种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其对大豆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各生理指标与单株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a/b值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和S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苗期、开花期和鼓粒期40±2℃高温胁迫使长农17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43. 34%、28. 09%和34. 25%,使锦州4-1分别降低59. 03%、58. 66%和45. 68%。苗期40±2℃高温胁迫下叶绿素a/b值下降最为明显,锦州4-1叶绿素a/b值下降幅度(40. 55%)高于长农17叶绿素a/b值下降幅度(34. 40%)。开花期MD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40±2℃高温胁迫下,锦州4-1的MDA含量增加幅度(135. 94%)高于长农17的MDA含量增加幅度(114. 86%)。在开花期和鼓粒期高温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开花期两品种差异最为明显,40±2℃高温胁迫使长农17脯氨酸含量增加了113. 84%,而使锦州4-1脯氨酸含量增加19. 61%。在苗期和开花期随胁迫温度的增加ASA含量、P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在鼓粒期高温胁迫下则呈增加趋势。单株粒重与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a/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可得,高温胁迫下耐热品种长农17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a/b值及SOD酶活性均高于热敏感品种锦州4-1,MDA含量低于热敏感品种锦州4-1。35±2℃、40±2℃高温胁迫下,耐热性品种长农17的脯氨酸含量、ASA含量、SOD以及POD酶活性水平高于热敏感品种锦州4-1,耐热品种长农17在高温胁迫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单株粒重,且品种间差异显著。
关键词: 大豆 高温胁迫 耐热性 渗透调节物质 抗氧化物酶 叶绿素 单株粒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牧一体化农田系统可利用生产资源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及可利用生产资源特征,采用对比方法开展农牧一体化生产和常规模式生产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前,玉米田养鹅(raising geese in cornfields, RGICF)处理杂草总密度是对照(CK)的1.41倍,杂草地上生物量是CK的1.68倍;放牧后,RGICF处理和CK的杂草总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降低,其中RGICF处理下降幅度大于CK,农牧一体化生产提高了系统杂草群落的生产力.2)RGICF处理的杂草生物多样性均高于CK,说明农牧一体化生产维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3)与CK相比,RGICF处理的玉米植株总体生长状况低于CK,其玉米资源量也低于CK,其中玉米产量减产8.22%,但其养鹅收益足以补偿减产损失,经济效益显著高于CK,而且RGICF处理还可产生4 836.75 kg/hm~2有机肥(鹅粪和牛粪)用于还田.说明农牧一体化生产在维持较高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这为农田生产力提升和生产效益倍增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遗传背景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其血清含量的关联分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遗传背景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与血清含量的相关性,本实验采用克隆测序方法对3个不同遗传背景猪群体(长白山野猪民猪杂交猪,简称野杂猪、民猪和大白猪) TNF-α基因启动子区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测序,选取特定区域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分析其基因型,并分析了其不同基因型与血清TNF-α含量的相关性。测序结果显示3个群体猪TNF-α基因启动子区存在7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选取其G-1256、G-1239位点区采用HRM分析显示3个猪群体TNF-α基因启动子区存在4种基因型,其中CC基因型作为优势基因型,在野杂猪群体中该基因型频率高达73.0%,民猪次之为52.0%,大白猪最低为31.0%。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野杂猪、大白猪群体中CC基因型个体血清TNF-α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将所有猪看做统一群体,差异显著分析显示CC基因型个体血清中TNF-α含量同样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个体(p<0.05)。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显示CC基因型G-1239位点A构成NF-κB亚基RelB潜在转录结合位点。上述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猪TNF-α基因转录表达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为研究影响猪群抗逆表型性状的调控通路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水虻生物特性及其人工养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水虻是一种优良的公益昆虫,具有极佳的环境有机废弃物消纳和转化能力.黑水虻生长和繁殖速度快,转化成的动物蛋白具有较好的营养成分,可作为动物蛋白饲料的有益补充.具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俱佳的特性.黑水虻还具有预蛹阶段自动远离食物源特性,从而为工厂化生产分离创造便利条件.加之黑水虻具有极强的抗菌能力,可以有效消除养殖场粪便臭味等功效,以及对传染性强的家蝇的拮抗能力等,使其可以作为大型畜牧养殖场循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城市生活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媒介.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黑水虻的生物特性(包括生活史、消纳和转化能力、营养成分等)影响养殖的主要因素(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条件、饲料含水量等)、影响养殖的其他因素(拮抗性、共生微生物、抗逆性)等方面对黑水虻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水虻养殖,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开展的温室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颗粒球肥氮素释放特性及其肥效研究
《玉米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静水培养试验、养分释放规律的田间模拟试验和田间肥效试验,探讨大颗粒球肥的氮素释放特性及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静水培养试验表明,大颗粒球肥氮素累积溶出率达到80%所需要的时间较掺混肥延长1 h,两种肥料在7 h氮素基本完全溶解.田间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大颗粒球肥的残留率达30%时所需时间为15 d,较掺混肥延长10 d;氮肥累积溶出率达97%时,大颗粒球肥需要20 d,较掺混肥延长15 d.田间肥效试验表明,同等施肥量条件下,施大颗粒球肥的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优于掺混肥,最高产量达13 306 kg/hm~2,较掺混肥增产7.54%;氮肥利用率增加20.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聚糖酶对肉鸡不同类型饲粮净能值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使用禽用开放回流式呼吸测热装置进行能量代谢试验,探究木聚糖酶对肉鸡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干酒精糟及其可溶物(DDGS)型饲粮净能值的影响。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饲粮类型(普通饲粮、玉米DDGS饲粮)和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0、0.2 g/kg)为2个主效应,共4个组。选用1日龄罗斯(ROSS) 308雄性雏鸡120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试验分4期完成,每期31 d。每期测试1种饲粮,选用1日龄雄性雏鸡30只,1~20日龄在鸡舍内分栏饲养,1~14日龄饲喂商品基础饲粮,15日龄时换为试验饲粮一直到试验结束。21日龄称重后随机选择12只鸡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6个代谢室中,每个代谢室2只鸡,在代谢室中测定气体交换和排泄物共9 d,其中适应期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3 d,呼吸测热的同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木聚糖酶可显著提高肉鸡的呼吸熵(P<0.05),可提高平均日增重和降低料重比(0.05≤P<0.10),对能量利用无显著影响(P>0.05)。2)与普通饲粮相比,玉米DDGS饲粮可显著提高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耗氧量、呼吸熵、总产热量和代谢能摄入量(P<0.05),显著降低表观代谢能、净能及净能/表观代谢能(P<0.05)。3)木聚糖酶和饲粮类型的交互作用对肉鸡的代谢能摄入量和沉积能有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在肉鸡玉米-豆粕型饲粮和30%玉米DDGS饲粮中添加0.2 g/kg木聚糖酶对饲粮净能值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木聚糖酶 净能 肉鸡 玉米干酒精糟及其可溶物 间接测热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黑钙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黑钙土土壤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CK)比较,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250μm)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P<0.05)。秸秆轮耕还田(SRT)比秸秆覆盖还田(SCR)能更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形成,但2个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轮耕还田与秸秆不还田相比较能显著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同时,秸秆轮耕还田比秸秆覆盖还田更有利于提高>2 000μm粒径和<53μ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及250~2 000μ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库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旋耕/深翻的轮耕还田模式促进了耕层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和土壤结构稳定,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碳库和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为东北黑钙土区较适宜的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层积、激素和光照对千屈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通过对千屈菜(Lythrum chiesas L.)种子进行冷层积处理、改变日光照时数以及使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溶液浸泡种子,通过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研究以上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层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在24h光照时分别使用100mg·L~(-1),200mg·L~(-1),300mg·L~(-1)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溶液浸泡对种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以光照24h、使用200mg·L~(-1)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为最佳处理方法。在16h光照时,用100mg·L~(-1),200mg·L~(-1),300mg·L~(-1)浓度的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溶液浸泡均对种子萌发影响不显著。可得出千屈菜种子对激素刺激、光照刺激敏感,对冷层积刺激不敏感的结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