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冬播麦区Glu-1和Glu-3位点变异及1B/1R易位与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贮藏蛋白组成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调查了我国冬播麦区251份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和1B/1R易位的分布状况,研究了它们与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品质较差的HMW-GSN、7+9、2+12和LMW-GSGlu-A3a与Glu-B3j(1B/1R易位)在冬播麦区分布较广,频率分别为39.4%、45.0%、59.8%、37.1%和44.6%。HMW-GS和LMW-GS等位变异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与耐揉性的加性和互作效应达1%的显著水平。按位点对加工品质性状的贡献大小,Glu-D1>Glu-B3>Glu-B1>Glu-A3>Glu-A1;就单个亚基而言,Glu-A1位点,1>2*>N;Glu-B1位点,7+8>14+15>7+9;Glu-D1位点,5+10>4+12>2+12;Glu-A3位点,Glu-A3d>Glu-A3a>Glu-A3c>Glu-A3e,Glu-B3位点;Glu-B3d>Glu-B3b>Glu-B3f>Glu-B3j。1B/1R易位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和耐揉性等加工品质性状有显著负面效应。通过选择优质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淘汰1B/1R易位系,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小麦的面筋质量。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1B/1R易位 加工品质
延迟释放型包衣尿素对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普通尿素和延迟释放型包衣尿素在不同施用量、不同施肥方式(普通尿素为基肥+两次追肥;延迟释放型包衣尿素为接触施肥方式)条件下对移栽稻生长过程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释放型包衣尿素在比普通尿素施氮量(N150kg/hm2)减少30%(N105kg/hm2)和50%(N75kg/hm2)时,对水稻生长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影响;由于包衣尿素在田间的养分释放动态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规律吻合,施用包衣尿素的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其中水稻产量增加12 7%~14 4%,吸氮量增加27 5%~32 7%;普通尿素和氮肥用量减少30%和50%的包衣尿素3个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9 9%、58 8%和89 9%。此外,施用包衣尿素比普通尿素水稻的子粒粗蛋白质含量提高9 2%~12 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的RAPD标记向SCAR标记的转化研究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桃品种京玉和美味的正反交69株F1群体为试材,利用RAPD技术扩增出了与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连锁的899bp的多态性片段,经克隆、测序后,根据获得的序列重新设计了一对引物进行SCAR转化。利用引物对BFP15/60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成了SCAR标记,并命名为SCU03-900。该标记仅在果肉为白肉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中出现,与白肉/黄肉性状的连锁距离为21cM,且扩增稳定,为桃果实白肉/黄肉性状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白菜对菜青虫、小菜蛾抗性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导入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的大白菜和菜心植株当代和自交后代进行了菜青虫(PierisrapaeL.)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抗性筛选。室内生物测定表明:取食转基因植株的1,2龄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取食转基因T1大白菜的菜青虫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转化株老叶对菜青虫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高于嫩叶;取食转基因T2大白菜和菜心不同转化株的小菜蛾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转基因大白菜比菜心对小菜蛾有更好的抗虫效果,取食转基因菜心2~24植株小菜蛾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64%,取食转基因大白菜2~6小菜蛾幼虫死亡率最高达90%;取食转基因植株小菜蛾的化蛹率、蛹重和羽化率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关键词: 白菜 菜青虫 小菜蛾 害虫抗性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京地区番茄晚疫病新菌株致病性鉴定及部分主栽品种与品系的抗性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晚疫病是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开展番茄晚疫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对番茄抗病品种选育和番茄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意义重大。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晚疫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且致病性分化变异频繁。2001年,从北京地区采集并获得了一份番茄晚疫病新菌株,以番茄晚疫病菌的5个鉴别寄主品种为材料,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法对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根据致病性表现初步得出结论,该菌株属于晚疫病生理小种T1.3。同时,利用该菌株对7份番茄一代杂种和10份育种材料接种鉴定表明,7份一代杂种品种均高度感病;而10份番茄育种材料中,7份表现感病或高感病,3份耐病。另外,在2份耐病品系和3份感病材料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抗病单株;而两个感病亲本杂交后,其F1抗性明显增强。可见,番茄晚疫病抗性并非简单的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光谱响应及株型识别方法研究
《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直立和平展2种株型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它们的光谱响应以及田间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探讨了利用冠层光谱反射率、光谱特征参量NDVI及植被覆盖度识别小麦株型的方法。结果表明,(1)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在近红外波段(700~1 300 nm)光谱反射率有明显差异,生育前期平展型品种高于直立型品种,并以拔节期的差异为最显著,随着生育进程差异逐渐变小。拔节期是进行株型识别的最佳时期,并且此期冠层的敏感波段680 nm和760~900 nm的反射率在2种株型品种之间差异明显。(2)小麦冠层叶面积指数(LAI)与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680,890)呈正相关,并且不同生育阶段其相关程度有差异,这是利用NDVI和植被覆盖度(COV)识别不同株型的基础。(3)相同COV条件下,直立型品种的NDVI高于平展型品种的NDVI,并且随着COV的增加,差异逐渐变小,二者的变化关系体现了直立型品种株型紧凑和平展型品种株型披散的特点,利用NDVI和COV的关系可以对株型进行识别,以小麦拔节期为最佳识别阶段,此期2种株型品种的NDVI具有显著差异(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