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专业培训促职业素养提高——对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0
摘要:作为科研保障体系的科研管理岗位,担负着对科研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职责,从事该岗位工作的科研管理人员,其职业水平、知识结构是决定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在岗科研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基础薄弱、对提高专业水平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导致目前科研管理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岗位培训是关键。在岗位培训工作中,要提高科研单位领导层和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岗位专业培训的认识,培训工作还应采用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并获得本单位的积极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肉蜜柚结果枝径粗、长度、叶片数与成花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红肉蜜柚五年生结果树为材料,调查其结果枝分布位置、结果枝径粗、长度、叶片数,研究结果枝生物学指标与成花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树冠垂直方向上结果枝主要分布在30~89cm区域,占总量的77%,90~120cm区域呈减少趋势,仅占总量的23%,120cm以上区域几乎没有花穗;结果枝径粗从2~6mm均可成花,2.5mm占13%,3mm占44.5%,4mm占15%,5mm占13%,以3mm成花率最高;结果枝长度从5~24cm均有成花,长度11cm成花率占19.3%,14cm占28.3%,17cm占21%,以长度14cm的成花率最高;不同区域最佳叶片数与成花关系有所不同,30~59cm区域以6片叶、60~89cm区域以7片叶、而90~120cm区域则以8片叶成花率高,有明显的随着结果枝分布区域的上升最佳成花叶片数增多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位性效应等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探讨与展望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杂种优势遗传学机理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上位性等遗传效应在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杂种优势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笔者依据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的研究状况回顾入笔,阐述了这些观点的局限性;然后从上位性效应及杂种优势综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并简述了关于杂种优势理论的几种新见解,最后以杂种优势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笔者对该领域前景的展望。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为今后开展杂种优势基础理论尤其是上位性及综合效应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州郊区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10
摘要:果园作为一种重要农用型的植被类型,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福建省分布面积最大的柑橘果园植被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果园植被碳库、碳吸存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密度为5.589 t.hm-2,年固定有机碳为2.028 t.hm-2.a-1,其所吸存的有机碳中23.82%的有机碳以活体生物量形式存留在植被层中,41.42%储存于果实而被移到系统之外,34.76%以凋落物分解的形式进入土壤或释放到大气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株芽孢杆菌作为益生菌的生物特性
《营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三株枯草芽孢杆菌在胃肠道中的耐受性以及作为益生菌的功能特性。方法人工模拟胃肠道环境,研究芽孢杆菌的耐受存活情况。同时对肠道中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的拮抗特性、产酶特性和急性毒性安全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在4h内,人工胃液中存活率在15%~50%之间,活菌数保持107cfu/ml以上,胆汁盐和人工肠液中存活率在50%以上,活菌数保持在108cfu/ml以上。3株芽孢杆菌对病原菌抑菌圈直径在10mm以上;具有较好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急性毒性试验LD50>20g/kgbw。结论枯草芽孢杆菌能较好的耐受胃肠道环境,能抑制病原菌生长,急性毒性试验安全,可以作为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指标
《现代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我国是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拥有大量的食用菌废弃物资源,但当前食用菌菌渣利用率较低,造成乡村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开展菌渣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与合理开发模式研发,尤其要建立并完善农田秸秆菌业循环生产体系,通过菌渣还田、有机与无机肥的科学施肥等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主要论述食用菌渣循环利用技术方式以及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以深入探讨菌渣回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及实施成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引起种(蛋)鸭产蛋骤降新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福建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自表现产蛋骤降的病死种鸭中无菌采集卵巢以番鸭胚分离到病毒,经对分离的病毒(WR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发现该病毒有囊膜,直径为30~50nm;对氯仿处理敏感;在pH值为7.2条件下,不凝集鸡、鸭和鹅红细胞。人工感染开产麻鸭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应用RT PCR技术对分离毒进行检测,可扩增到约1kb特异性条带。经测序分析表明,所获得的核苷酸序列第9-777位与坦布苏病毒(TMUV)的同源性最高,为88.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WR株病毒与坦布苏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SLEV)、以色列火鸡脑膜炎病毒(ITV)、恩塔亚病毒(NTAV)具有相似的祖先,但在系统发生树上处于单独的进化分支。由此推测,WR株病毒不属于现有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任何一种,为黄病毒属中的新成员,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