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科研单位档案管理重要作用的认识
《办公室业务 》 2017
摘要:档案管理是诸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内容,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单位的发展轨迹、获取的优秀成果、工作业绩优劣的收集、记载以及开发利用,是衡量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如何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对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做好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制备方法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7 EI 北大核心
摘要:南极磷虾油因其独特的组分特征和良好的营养和功能特性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不同制备方法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论文采用有机溶剂直接提取法(SE)、超临界CO2萃取法(SFE)和压榨法(TPE)等方法提取南极磷虾油,利用油脂评价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等)分析、比较提取南极磷虾油的品质特征。结果表明:采用SFE、TPE和SE法提取南极磷虾油的得率分别为9.02×10~(-2)、(9.05×10~(-2),3.98×10~(-2))和(14.33×10~(-2),12.43×10~(-2)和9.14×10~(-2))g/g。有机溶剂直接提取法(乙醇)制备南极磷虾油的过氧化值,碘值和皂化值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制备的南极磷虾油。SFE法制备的南极磷虾油磷脂含量高于其他两种方法制备的南极磷虾油。研究结果将为不同制备方法对南极磷虾油品质特性的控制及保持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其雌性生长速度显著快于雄性。因此,生产全雌牙鲆对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雌核发育是一种特殊的有性生殖方式,在这种生殖方式中,灭活的精子进入卵子,激活胚胎发育,但精核不与卵核融合形成合子,所以雌核发育的个体只具有母本的遗传信息。目前,牙鲆已成为雌核发育技术应用于产业的代表性鱼类。本文对牙鲆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牙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和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的诱导方法,以及雌核发育技术在性别控制、克隆制备等育种研究中的应用。最后,作者提出"雌核发育育种体系"构想,并对其在鱼类育种和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津冀地区养殖三疣梭子蟹大量死亡的病原和病理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7月,津冀沿海地区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暴发疾病,导致大量死亡。患病梭子蟹有两种不同表现症状:一种症状为停止摄食,空胃、空肠,行动迟缓;肌肉白浊、不透明,最后乳化呈牙膏状;该病死亡率达60%~70%,称之为"肌肉白浊病"。另一种症状为壳软,停止摄食,行动迟缓;肌肉变白浊、水样变化、萎缩;体腔液及组织坏死液化后从组织中大量渗出,不凝固;死亡率可达90%以上,称之为"牛奶病"。通过疾病流行特征、组织病理、病原超微结构等分析,初步判断肌肉白浊病由一种微孢子虫感染而致,虫体大小(1544±250)nm,呈椭球形,极丝圈数8~9圈,具孢壁[厚(130±22)nm],纤毛(长120~500 nm)、极体[(726±200)nm]、极管、固定盘、质膜、核等结构;牛奶病则是由一种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感染而致,虫体大小8~10μm,卵圆形,体表多皱褶、凸起,由细胞壁、多核、纤毛等组成。两种患病蟹的肌肉组织病变明显不同:患肌肉白浊病的蟹肌纤维断裂、溃散、浆质化,肌束减少并被团状集聚的寄生虫充斥、占据。电镜观察显示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出现大量空泡结构;肌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解体、消失。患牛奶病的蟹肌束间隙变大,大量血卵涡鞭虫或充斥在间隙中或附着在肌纤维上,导致肌纤维断裂、离散解体,甚至溶解性坏死,组织呈水样变化。电镜观察也证实这两种寄生虫可同时感染三疣梭子蟹个体的同一组织;当肌纤维细胞破碎融合后,两种寄生虫均能寄生在融合后的胞浆中。从发病史来看,肌肉白浊病和牛奶病的发生有蔓延趋势,死亡率趋向更高,已逐步成为三疣梭子蟹养殖的重要疾病。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肌肉白浊病 牛奶病 微孢子虫 血卵涡鞭虫 溶解性坏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五味子木脂素对草鱼原代肝细胞的毒理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酯甲和五味子酯乙这7种木脂素对草鱼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和安全浓度,采用草鱼原代肝细胞作为实验模型。实验组加入1~1 000μmol/L不等的待测木脂素,溶剂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阳性对照组加入8 mmol/L的四氯化碳。培养22 h后,采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价木脂素的细胞毒作用,并检测培养上清GPT和GOT评价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显示,醇乙在≥700μmol/L、乙素在≥100μmol/L时有细胞毒性,但均未见GPT和GOT的升高;醇甲在最高1 000μmol/L、甲素丙素在最高100μmol/L、酯甲酯乙在最高50μmol/L时均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醇乙和乙素具有一定的肝细胞毒性,主要表现为细胞代谢水平的下降,但不足以引起细胞膜通透性的显著改变;其余5种木脂素无明显肝细胞毒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海域春季浮游细菌和病毒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了2014年春季南海北部海域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研究了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分别介于1.28×10~4—9.96×10~5个/m L和4.69×10~5—5.39×10~7个/m L之间,二者丰度随水深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水平分布趋势不明显。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与温度、p H和溶解氧显著正相关,与水深、盐度、活性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该海域细菌和病毒数量受到上述环境因子的共同调控。分析浮游细菌和病毒的相互关系发现,VBR(Virus to bacteria ratio)平均32.23,最小值位于S11站位25m层,最大值则位于S7站位75m层,分别为4.80和264.63,VBR值小于100的站位占到调查站位总数的95.6%。VBR值除与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P<0.01),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说明该海区细菌是病毒的主要寄主,病毒可能主要是以噬菌体的状态存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内陆渔船尾气排放调研──以湖南、江西两省渔船为例
《农学学报 》 2017
摘要:随着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立法力度的加大,渔船尾气排放问题逐渐引起管理层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对湖南、江西2省3个地区(岳阳、沅江和上饶)进行走访调研;同时携带烟气测试仪对其捕捞作业渔船进行现场检测,其中实际检测9艘,木质的8艘,钢质的1艘,船长都在12 m及以下,总功率都小于44.1 kW;并按照规范现场获取油样,共取得有效样本9份,通过专业运输公司寄送至国家专业油样分析机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在高速和低速两种工况下,9条船中,有3艘渔船在低速航行条件下,CO排放指标未达到第三阶段排放标准[小于5.5 g/(kW·h)],其他均达到,达到率83.3%;按照GB252-2015普通柴油分类要求,所有油样样品都达到要求,合格率为100%。研究表明:中国内陆渔船尾气排放量总体影响较小;排放量与柴油机使用年限相关性不大;须提高燃油品质、减少污染物排放;应加强渔船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等。内陆捕捞作业渔船尾气排放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技术推广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7
摘要: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保证我国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中的BCC模型分析2013—2015年全国各地区的水产技术推广资源配置效率,以探究我国各地区水产技术推广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水产技术推广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区域间的配置效率差异明显,中南地区水产技术推广资源配置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通过增加水产技术推广资源总量、因地制宜的配置水产技术推广资源、建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联合协作工作机制等方法来提高水产资源配置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