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4年以来,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每年给我国鳜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鳜鱼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已被列为国际兽医局(International Epizootic Office,OIE)申报疫病。其病原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因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极高的致死率,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综述对近年来有关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的病原特性、功能基因、检测方法和疫苗研制等研究进行概述、归纳与简评,旨在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功能基因 检测方法 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化藻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效果及固定化条件优选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发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菌藻固定化体,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hick)、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和海藻酸钠、CaCl_2等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法等方法,研究了菌藻固定球的制备方法与条件,比较分析了固定化菌藻球对养殖废水的净化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包埋蛋白小球藻和光合细菌的最适条件为2%海藻酸钠与6%氯化钙交联24 h。养殖废水中,藻菌固定球在1~4 d对PO_4~(3-)-P去除率显著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光合细菌(P<0.05),在5~8 d对NH_4~+-N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后两者。固定化菌藻球在24℃对磷和氮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84%和95%。本研究表明,合理的固定和使用菌藻结合体可显著提高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使用藻菌固定化球净化养殖废水比单独使用菌类或藻类效果更好。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光合细菌 固定化 水产养殖废水 脱氮除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替米考星对水产致病菌体内外抗菌和对异育银鲫毒性作用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7

摘要:研究替米考星对3种水产致病菌体外抗菌作用,替米考星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感染异育银鲫的防治效果和替米考星对异育银鲫的急性毒性作用。应用二倍稀释法研究质量浓度为0.125、0.25、0.5、1、2、4、8、16、32、64、128 mg/L的替米考星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ol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计算MBC/MIC比值。腹腔注射0.3 m L浓度为9×10~8CFU/m L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液感染体质量为(217.65±25.26)g的异育银鲫,分别在感染后1、24和48 h以0、50、100、150 mg/kg鱼体重的剂量分别口灌替米考星,计算替米考星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异育银鲫的保护率。应用剂量为0、260、300、340、387、440 mg/kg的替米考星口灌异育银鲫,记录异育银鲫的死亡率,计算替米考星对异育银鲫的半数致死量LD_(50)。结果表明,替米考星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鳗弧菌的MIC分别为4.00、0.50和1.00mg/L,MBC分别为64、32和32 mg/L,MBC/MIC比值分别为16、64和32;100和150 mg/kg鱼体重剂量的替米考星对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异育银鲫的保护率可达100%;替米考星对异育银鲫口灌的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分别为344.0、306.3、298.5和298.5 mg/kg。替米考星对3种水产致病菌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菌效果;替米考星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异育银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同时替米考星对异育银鲫也具有中等毒性。本研究可为替米考星在水产养殖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替米考星 异育银鲫 水产致病菌 防治效果 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注射催产激素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影响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7

摘要:采用形态学测量与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人工注射催产激素对半滑舌鳎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之后,半滑舌鳎的卵巢发育速度显著加快,性腺指数(GSI)迅速增大、肝脏指数(HSI)随卵巢发育不断降低、肥满度(CF)最高值出现在实验的48 h;组织切片显示,催产激素能够促进卵巢更快地发育到下个时期,Ⅳ期末的卵巢在激素首次注射后36 h发育到第Ⅴ期的卵子成熟期,60 h开始进入第Ⅵ期.人工注射催产激素有利于缩短亲鱼产卵周期,增加成熟卵子的数量,便于人工繁殖过程中集中大量采卵.本研究结果可为半滑舌鳎人工繁殖生产中高效催产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催产激素 卵巢发育 形态学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构建

科学养鱼 2017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正在从传统养殖粗放型模式向标准化、工业化、精准化方向深度发展。其中养殖水体的水质监测和自动调控日益成为关键环节,相关的硬件配置和软件技术要求也大幅度增加,例如,所需要控制的水质处理或调控的系统设备数量和水质监测点位数量不断增多,设备控制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其与水质、水文、气象指标之间的协同调控关系日益复杂,数据采集量和处理量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研究型实验室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7

摘要:研究型实验室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地和重要组分,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后备保障,在我国研究所与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以及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研究型实验室结构、功能、规模等日新月异的变化,实验室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给实验室的管理者带来诸多挑战。在不断的探索中,文章结合日常实验室管理工作实践,针对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验管理和建设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实验室 平台 管理 规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源哈维氏弧菌的致病性与生物学特性比较分析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导致养殖对虾暴发弧菌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从我国南方养殖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分离、鉴定了10株哈维氏弧菌(Vh00947、Vh00949、Vh11011、Vh11014、Vh21217、Vh21218、Vh21220、Vh21229、Vh21231和Vh31487),分别肌注感染健康凡纳滨对虾后发现,菌株Vh21229致病性很弱,Vh00949其次,其它菌株毒力较强;对8种哈维氏弧菌常见毒力基因(Vh1、Vh2、Vh3、Vh4、tox S、hcp、zot和pap6)的检测显示,南方虾源哈维氏弧菌无论强弱毒株都很少携带zot、pap6、toxs和4种Vh基因(≤10%),表明这10个菌株的致病性与这7种常见毒力因子的相关度很低;hcp基因在所有菌株中均有检出,其中强毒株中检出率较高(50%),在较弱毒株(Vh00949)中也存在,表明hcp基因与这些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但不是决定性因子。因此,这10株南方虾源哈维氏弧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应由这8种常见毒力因子以外的未知或未检测到的因子所决定。生化特征分析显示,所有菌株中只有弱毒株Vh21229不能利用D-甘露糖、蔗糖、D-海藻糖,而且只有其赖氨酸脱羧酶反应至阳性,而其它菌株均为阴性,推测导致哈维氏弧菌菌株生化特性改变的某种因子可能对菌株的致病性也产生了影响。药敏实验表明,10株哈维氏弧菌均对环丙沙星、氯霉素、恩诺沙星、美罗培南、头孢曲松、多西环素、头孢吡肟、诺氟沙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受性强,表明在虾类养殖过程中应当严格规范和控制抗菌药物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 哈维氏弧菌 致病性 毒力基因 药敏实验 生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基因缺失株ΔcpsE和ΔneuA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GBS)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E和neuA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GBS的cpsE与neuA的单基因缺失突变株。具体方法为:用Infusion-PCR的方法分别构建带有氯霉素抗性基因的cpsE与neuA基因敲除重组质粒pSET4s-cpsE和pSET4s-neuA。将构建好的质粒电转化入GBS感受态细胞中,通过改变培养温度实现双交换和质粒丢失,最后经氯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疑似敲除株。通过菌落PCR、RT-PCR及DNA测序等方法对疑似敲除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GBS的两个突变株ΔcpsE和ΔneuA被成功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学功能分析比较基因缺失突变株ΔcpsE、ΔneuA与野生株在菌株生长速率、荚膜多糖厚度、唾液酸含量和毒力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缺失突变株ΔcpsE和ΔneuA的生长速度与野生株无显著差异,但荚膜多糖厚度、唾液酸含量和菌株毒力均显著低于野生株。进一步研究显示,cpsE是鱼源GBS荚膜多糖合成的关键基因,neuA基因则是荚膜多糖唾液酸化的关键基因,它们的缺失导致了GBS荚膜唾液酸含量的降低,且显著降低了菌株的毒力。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荚膜多糖合成基因 基因敲除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仔稚鱼色素细胞发育和体色变化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C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细胞密度稳定在150个/mm~2;无眼侧黑色素细胞逐渐消溶退化,体色逐渐变白。白化个体在变态开始后出现,有眼侧不能形成成体黑色素细胞,形成白化。

关键词: 圆斑星鲽 黑色素细胞 黄色素细胞 虹彩细胞 形态学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的营养成分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和自繁子代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成分和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杂交子代牡蛎的脂肪含量为(13.66±1.99)%,显著高于自繁子代;脂肪酸成分分析中,杂交子代ω3/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4.18±0.62,高于自繁子代;DHA含量为(16.73±3.35)%,高于自繁子代但与自繁子代的差异不显著,EPA含量介于2种自繁子代之间;在脂肪相关基因表达方面,PPARα、INSIG和SREBP基因在部分可食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子代中脂肪含量比较的结果相吻合杂交子代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自繁子代的脂肪含量。结果表明,熊本牡蛎与葡萄牙牡蛎的杂交子代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结构上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关键词: 熊本牡蛎 葡萄牙牡蛎 杂交牡蛎 营养成分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