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厌氧消化技术在循环水养殖系统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与分析
《科学养鱼 》 2017
摘要:一、前言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以养殖车间和水净化设备为主要特征来实现水循环利用,具有不受外界气候影响、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对环境污染较小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未来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般是养殖池出水流经一系列水处理设备(包括集污池和水处理单元等),经净化后自流回养殖池。RAS中由于养殖密度高、投喂量大,集污池中积累了大量由养殖对象的残饵及粪便等组成的固体废弃物。该固体颗粒物呈污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胁迫对皱纹盘鲍生理和生化活动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温度胁迫下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响应机制,采用室内控温实验,通过设置4个温度梯度(5℃、10℃、20℃和25℃),设计温度骤变处理组(皱纹盘鲍从15℃暂养温度直接转移至各实验温度)和温度缓变处理组(0.5℃/12 h),分析温度剧烈变化和温度缓慢变化对皱纹盘鲍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及其差异性;并对高温和低温处理下皱纹盘鲍消化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组织(血细胞和肌肉组织)中Cu/Zn–SOD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纹盘鲍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海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0℃达到最高值;25℃骤变处理组与缓变处理组耗氧率和排氨率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5℃和10℃骤变处理组皱纹盘鲍氧氮比(O/N)同缓变处理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高温胁迫后的3 h,消化腺中SOD、CAT和LSZ活性达到最高,而ACP活性在胁迫6 h后达到最高(P<0.01);低温胁迫显著降低皱纹盘鲍LSZ的活性,于胁迫9 h后达到最低(P<0.01)。不同温度胁迫下,皱纹盘鲍血细胞和肌肉组织中Cu/Zn–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表现上调,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胁迫能显著影响皱纹盘鲍的生理和生化活动,这将有助于探讨皱纹盘鲍夏季高死亡率的原因,为皱纹盘鲍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皱纹盘鲍 温度 生理和生化活动 Cu/Zn–SOD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 2017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效调动了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投入逐年增加,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措施,以期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所启示,为管理部门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萨河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4-5月对拉萨河浮游生物的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6门76种(属),浮游植物密度变化在4.04×10~4~16.04×10~4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10.18×10~4ind/L,生物量变化在0.037~0.37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13 mg/L;浮游动物4门51种(属),密度的变化范围是45.00~125.00 ind/L之间,平均密度为84.09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06 8~0.063 mg/L之间,平均生物量为0.041 mg/L。该河段浮游生物组成多以冷水性种类为主;浮游生物的密度与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回交家系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析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回交家系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利用自行开发的25个微卫星标记对本实验室构建的A、B、C 3个回交家系的遗传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回交家系A、B、C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2.21、2.18、2.09,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05、0.3703、0.2489,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629、0.3998、0.2503,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257、0.3391、0.2585,相较于野生群体与杂交家系已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属中度或低度多态。回交家系A、B、C在25个位点共得到62个等位基因,其中,A家系56个,B家系54个,C家系51个,3个回交家系共同存在的等位基因为39个,6个位点在回交家系中已经纯合(其中,ECL10在A、B、C中都已纯合),计算得出3个回交家系的纯合率分别达到了53.86%、56.53%、63.33%。由此可见,回交家系的基因纯化速率较快,适用于脊尾白虾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和优良种质的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里塔尼亚头足类资源及渔业现状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7
摘要:毛里塔尼亚海域位于大西洋中东部,是世界上著名的渔场之一,头足类资源丰富,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参与该海域的头足类捕捞作业,本文根据大西洋渔业委员会年度统计和报告、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捕捞渔获量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毛里塔尼亚海域头足类资源状况、年渔获量、渔场分布及毛里塔尼亚渔业管理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中国的相关企业了解毛里塔尼亚海域头足类资源和渔业现状,毛里塔尼亚海域头足类资源的开发生产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2种脂酰辅酶A脱氢酶基因cDNA克隆、表达及活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脂酰辅酶A脱氢酶对脂肪酸β氧化的调控机制,使用RT-PCR在鲤鱼肝脏克隆了脂酰辅酶A脱氢酶家族中的MCAD和LCAD全长c DNA序列,阅读框分别为1 275,1 326 bp,编码424,441个氨基酸,分析表明他们均具备ACADs家族的特征序列:FAD结合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催化位点等,与斑马鱼MCAD和LCAD的一致性分别为93.16%和94.56%。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MCAD和LCAD主要在肝脏和心脏表达;不同脂肪源对MCAD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鱼油对LCAD的表达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此外,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MCADs-p EASY(E2)和LCADs-pEASY(E2),经IPTG诱导获得了原核表达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3.0,43.6 kDa。经检测这2个蛋白在370,45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表明他们能自然结合FAD辅基。吩嗪硫酸甲酯反应法结果表明:MCAD和LCAD酶活性最适温度均为28℃,酶活分别为9.12,10.29 U/g。结果表明,与哺乳动物类似,鲤鱼MCAD和LCAD在肝脏和心脏表达量高;高不饱和脂肪酸对LCAD的表达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蓝圆鲹传统腌干过程中内源脂肪酶和脂质降解氧化的变化分析
《食品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传统腌干鱼类加工过程脂肪降解氧化规律,本研究以蓝圆鲹为原料,采用传统腌干方法,测定传统腌干鱼加工过程(鲜鱼、腌制、浸泡脱盐、烘干、成品)5个加工阶段的内源性中性脂肪酶(neutral lipase,NL)、酸性脂肪酶(acid lipase,AL)、磷脂酶(phospholipase,PL)、脂肪氧合酶(lipoxygenase,LOX)活力变化,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RS)、脂肪酸含量变化,分析内源性脂肪酶与脂质降解、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蓝圆鲹腌干过程中内源性脂肪水解酶活力均随着加工进程出现不同速率的降低情况,成品中NL、AL、PL活力保存率分别为:17%、57%、33%,LOX在腌干过程中活力显著增强(P<0.05)。POV和TBARS均在加工过程中逐步上升,其中POV在烘干后期急速下降。主成分分析显示内源性脂肪水解酶对脂质的降解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对脂肪氧化的影响极小;LOX对脂肪降解的影响较小,与脂质的氧化正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腌制阶段和烘干阶段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腌制阶段和烘干阶段显著增加(P<0.05);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两者的含量变化呈现出互补状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与养殖许氏平鲉品质的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生长环境下鱼类的品质差异,分别对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主要营养成分、质构及FTIR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许氏平鲉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1),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野生许氏平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总量都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也高于养殖许氏平鲉;野生许氏平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ARA、EPA都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而DHA显著低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在质构特性上,野生许氏平鲉的黏附性显著低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而弹性、咀嚼性显著高于养殖许氏平鲉(p<0.05),FTIR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许氏平鲉脂肪酸特征峰峰形差异明显,这是两者脂肪酸差异显著的一个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等特性差异显著,可以作为其品质评价与分级研究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纳米蒙脱土改性聚乳酸单丝降解性能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纳米蒙脱土(nano-MMT)改性聚乳酸(PLA)单丝在海水环境中的降解特性,试验测试了纯PLA单丝、0.5wt%、1.0wt%nano-MMT/PLA单丝在浙江舟山海域海水中15个月的降解特性。结果显示,纳米蒙脱土改性聚乳酸单丝在海水环境中自然降解9个月时间内,其力学性能和数均分子量下降较为缓慢;当降解时间超过9个月后,改性聚乳酸单丝的断裂强度和数均分子量呈加速下降趋势。表明改性聚乳酸单丝在海水中降解9个月后进入加速降解阶段,推断改性聚乳酸单丝在海水环境中的最佳使用寿命为9个月。加入nano-MMT后,改性聚乳酸单丝力学性能和数均分子量下降较纯聚乳酸单丝要快。在海水中降解15个月后,加入0.5wt%nano-MMT的改性聚乳酸单丝断裂强度和数均分子量分别下降了25.0%和50.0%,而纯的聚乳酸单丝则仅下降了20.4%和30.6%。由于nano-MMT的加入,会使PLA与nano-MMT的界面结合产生缺陷,nano-MMT与聚乳酸大分子链之间的界面结合缺陷会成为水分子进入聚乳酸大分子内部的通道,从而加速改性PLA单丝在海水环境中的降解。同时nano-MMT的加入会加快改性PLA单丝耐磨性的下降趋势,纯PLA单丝在海水中降解15个月后,耐磨度由2.20 F/tex下降为1.32 F/tex,耐磨度下降40%;而0.5wt%nanoMMT/PLA的耐磨度由2.34 F/tex下降为0.70 F/tex,耐磨度下降7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