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 Ⅱ.肥水、生长调控措施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肥水、化控、化调、掐顶对大豆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养分(NPK)吸收、生化指标、株型性状和群体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肥水促进中期中部器官(叶、柄、茎节)的生长,花期肥水促进中后期上部器官(叶、柄、茎节)的生长;不同时期追施氮肥、磷肥,显著促进大豆相应生长中心器官对养分的吸收,追施氮肥不仅氮素含量增加,还有"以氮促磷"、"以氮促钾"的作用,并呈现出随着追肥期的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趋势;夏大豆最佳追肥时期是初花至花后10d,比对照增产15.6%~24.2%。多效唑化控,株高降低,叶片变小,籽粒产量有增有减。试验6种生长调节剂,"华孚"增产显著,增产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防除
《河北农业科技 》 2003
摘要:与人工除草相比,化学除草具有高效、省工、增产等多种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化学除草虽具有诸多优点,但也给农作物带来了多种药害,从症状上分有可见性药害和隐患性药害。可见性药害即肉眼可直接观测到的药害,如2,4—D、二甲四氯等激素型除草剂引起的叶色反常变绿或黄化,生长停顿、矮缩、茎叶扭曲、心叶变形直至死亡;除草醚、草甘膦、百草枯等触杀型除草剂可引起植物叶片发生红、黄、灰、白等坏死症状。隐患型的药害在形态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