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亚种间杂交稻颖花受精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及模型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籼粳杂种、中间型杂种、籼稻和粳稻4种类型水稻15个品种2年分期播种的观测结果,结合对应的逐日气象资料,探讨了温湿度等气象因子对亚种间杂交稻受精率的影响规律,证实了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率及其稳定性一般低于籼稻和粳稻.在温度、湿度、日照的11项气象因子中,探明温度是影响受精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且以盛花前后5~7d的日均温影响最大.建立了4种水稻受精率-温度拟合模型,计算出亚种间杂交稻的受精最适温度和安全温度分别为28.2~29.3和23.4~24.3℃,比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值分别高2.2和1.5℃.用旬平均气温24~25℃作为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温度指标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的安全齐穗期在华南双季稻区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长江中下游稻区提前至9月上旬,江淮一季稻区则在8月下旬~9月上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丰优559高产制种技术
《安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丰优559多年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了丰优559高产制种技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采取辅助措施,早喷重喷“920”,提高异交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低温防御灌水理论与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归纳了中国南方稻区8月中下旬低温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明确了保证两系法杂交稻制种纯度的灌水增温幅度以2℃为宜。测定了培矮64S育性敏感期的幼穗高度和冠层结构特征,分析了灌水后冠层增温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的有效增温高度在株高40cm以内,以20cm处最为显著,平均可达3.1℃。提出防御低温的灌水技术为:15~20cm的灌水深度;流动灌水;晴(昙)天17时灌水,次日10时排水,阴(雨)天24h灌水;田块比较大时,适当增加入水口和出水口数量。通过不育系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的观测,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洲菊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
《广东农业科学 》 2005 CSCD
摘要:随着我国非洲菊(GerberajamesoniiBolus)切花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病害问题越来越严重,使鲜切花产量及品质遭受巨大损失。对非洲菊10种主要真菌、病毒及细菌性病害发生特点进行描述,为生产上有效防治非洲菊病害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