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豫农白猪Ⅰ系氟烷基因型的检测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豫农白猪Ⅰ系氟烷基因型的检测张豪梁永红邢宝松王南文刘平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郑州450002)余明银(宝丰县畜牧管理总站猪应激敏感综合症(PSS)是一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纯隐性猪(HalnHaln)肌肉高度发育,由于对内外应激因...


夏玉米再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夏玉米再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李新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王之杰魏春梅郭万禹张彦峰(安阳县农业局)玉米是碳四作物,光合效率高,在目前的栽培条件下,高水肥地已达到亩产400~500kg的高产水平。但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


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王海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2)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小麦品种的更新,既给小麦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给小麦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加之气候条件的变...


不同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1997
摘要:应用土柱模拟法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长期淹水和严重渗漏条件下水稻的生长和氮肥的吸收与转化。结果表明,两种水分条件下,水稻根系生长量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不同。水稻在淹水条件下因根系生长受阻,氮积累在拔节后明显变缓;而渗漏条件下水稻对氮的吸收在孕穗期仍保持较高水平。前者对肥料氮的利用率较后者显著地低,且土壤矿化氮在所吸收的氮中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这与水稻在两种水分管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氮在两种情形下的转化特点密切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水稻于拔节后对土壤矿化氮的吸收数量明显增加,似有脱肥现象,因此,应提倡追施孕穗肥。
关键词: 水稻 长期淹水 水分渗漏 氮素利用率 ~(15)N示踪技术


郑旱1号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及其主要特性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郑旱1号(郑州8915),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高抗育种室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系)。1994年以来,经多点产量试验、示范,其表现耐旱、抗干热风,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稳定,抗寒、抗病,适应范围广,属冬性、多穗型旱地小麦品种;中熟、白粒、半硬质,籽粒蛋白质含量14.73%,湿面筋33.4%,千粒重43g左右,容重791.8g/l,适播期长
关键词: 旱地小麦郑旱1号选育特性


短季棉新品种豫棉12号的选育
《河南农业科学 》 1997
摘要:短季棉新品种豫棉12号的选育王惠萍冯复全谢德意王新望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豫棉12号(原名豫早42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短季棉新品种。其籽棉、皮棉产量在1991~1995年的品系比较试验、多点...


中国玉米主要种质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5个玉米杂种优势群和9个亚群的划分结果,总结探索出我国玉米杂交优势利用的10种主体模式、16种子模式,其中改良Reid群×四平头杂种优势群、改良Reid群×旅大红骨群、Mo17亚群×四平头群和Mo17亚群×自330亚群4种子模式利用最多,且均有很大潜力;改良Reid群×Suwan亚群,改良Reid群×综合品种选亚群和改良Reid群×自330亚群3种子模式有明显发展趋势。对各子模式组合的主要表现、应用地区及其主要性状的改良进行了评析,并对模式的运用、改良和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杂交优势群;杂交模式


沿黄稻麦区水稻赤枯病的缺锌诊断与防治效果研究
《土壤肥料 》 1997 北大核心
摘要:对沿黄稻麦轮作区水稻赤枯病发病区土壤及病株的调查及测试结果表明,水稻赤枯病发病率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缺锌是该区水稻赤枯病的主要诱因之一,锌肥对病区水稻的赤枯病发病率及作物产量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锌肥早施对水稻赤枯病的防治效果尤为明显
关键词: 沿黄稻麦区,水稻赤枯病,锌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