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短密木霉菌株GAS1-1的分离鉴定、拮抗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关键词: 短密木霉 拮抗作用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4种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的敏感性

农药学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肃省枸杞炭疽病菌对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药剂(DMIs)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甘肃省靖远县3个地区及景泰县3个地区共102株枸杞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及氟硅唑的敏感性,分别就不同年份、不同地区间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DMIs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46株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整体上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仍表现为敏感,EC_(50)值分别在0.28~1.20、0.11~2.98、0.32~2.84和0.35~3.85μg/mL之间;而56株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则出现了不同程度分化,部分菌株疑似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现象,其中,对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丙环唑和氟硅唑敏感性最低的菌株EC_(50)值分别为1.63、3.80、6.21和4.74μg/mL。不同年份间采集的枸杞胶孢炭疽复合种和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均存在显著差异,2017年采集的菌株敏感性相对更低,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84±0.03)、(1.23±0.13)、(1.19±0.09)和(1.69±0.17)μg/mL,对尖孢炭疽复合种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1.06±0.03)、(2.25±0.15)、(2.43±0.20)和(2.85±0.19)μg/mL。不同地区枸杞炭疽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表现不同,其中靖远县五合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敏感性最低,平均EC_(50)值分别为(0.79±0.12)、(1.28±0.87)、(1.39±1.05)和(1.74±1.04)μg/mL,景泰县草窝滩镇的胶孢炭疽复合种对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敏感性最高,平均EC_(50)值为(0.28±0.10)和(0.46±0.10)μg/mL,对戊唑醇和氟硅唑敏感性最高的胶孢炭疽复合种来自景泰县寺滩乡,平均EC_(50)值为(0.42±0.16)和(0.65±0.09)μg/mL;不同地区间采集的尖孢炭疽复合种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甘肃省枸杞炭疽病防治中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及延缓抗药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枸杞炭疽病菌 胶孢炭疽复合种 尖孢炭疽复合种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 苯醚甲环唑 戊唑醇 丙环唑 氟硅唑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新的玉米silky1基因等位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试验发现一个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ale sterile mutant),命名为msm-6.经过连续多代杂合单株自交发现该突变体性状能稳定遗传,遗传模式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个隐性1核基因控制.以msm-6与自交系B73杂交构建F2遗传定位群体,利用BSA(Bulk Segregant Analysis)方法,筛选到与msm-6位点连锁的4个SSR标记,即C6-24、C6-30、C6-34和C6-40.进一步采用444个F2单株对这4个连锁标记验证,将msm-6定位于标记C6-24与C6-34之间,即玉米第6染色体68.5~98.1 Mb之间.通过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发现,在此定位区间内存在一个已报道的Silky1基因.Silky1基因编码MADS-BOX蛋白,是参与花器官建成ABCD模型的B功能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造成雄花不育、雌花花丝增多等表型.利用杂合体+/silky1-mum3与纯合突变体msm-6/msm-6杂交进行等位测验,杂交后代中正常植株与突变植株分离比例符合1:1.基因组序列以及转录本序列分析发现,msm-6突变体中第6个内含子5'端供体位点AG/GTAAG(外显子/内含子交接处)的序列+1位G突变为C,导致第6外显子被错误剪切掉,产生了第6个外显子缺失的Silky1异常转录本.以上实验证据表明,msm-6与所报道的由mutator转座子插入造成的Silky1突变体silky1-mum2、silky1-mum3和silky1-mum4的突变方式不同,是一个新的Silky1基因等位突变体.msm-6的发现与鉴定为进一步深入解析玉米穗花器官决定的遗传机制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同时也为RNA加工过程中剪接位点保守性提供重要证据.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遗传分析 silky1 基因定位 等位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唐古特莨菪中生物碱的分离鉴定与杀虫活性研究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MCI柱层析、硅胶柱层析等天然产物分离方法,从唐古特莨菪地上部甲醇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了2个莨菪烷类生物碱单体。通过化合物特征反应,质谱、碳谱和氢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鉴定了其结构,分别为樟柳碱和山莨菪碱。采用微量点滴法和玻片浸渍法测定了2种生物碱对甘蓝蚜等6种常见蚜虫和朱砂叶螨等4种常见叶螨处理24 h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樟柳碱对豆蚜、棉蚜、麦长管蚜和山莨菪碱对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处理24 h的LC_(50)依次为0.495、0.429、0.881和0.404 mg/mL,其活性均高于对照药剂鱼藤酮或与其相当,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246、1.017、1.168和1.078倍;樟柳碱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和山莨菪碱对朱砂叶螨、二斑叶螨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处理24 h的LC_(50)依次为0.484、0.446和0.331、0.430 mg/mL,其活性均高于鱼藤酮,相对毒力分别为鱼藤酮的1.136、1.154和1.662、1.198倍。

关键词: 唐古特莨菪 莨菪烷类生物碱 分离鉴定 杀虫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农田残膜对土壤污染日趋加重的现象,在河西绿洲灌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了可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及露地栽培玉米对比试验,探讨可降解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相关农艺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降1、降2、降3三种降解地膜覆盖均能明显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节根层数、节根条数及根干重,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株高、叶面积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穗粒数增加20.25%~20.79%、千粒重提高14.44%~21.69%,产量增加37.88%~47.01%.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间差异不显著.与普通膜相比,降1膜经济产量、地上部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6%、1.68%,降2、降3膜仅降低6.50%~7.08%、6.38%~7.17%.但在玉米灌浆中期至成熟期,降2、降3膜阶段耗水量增幅高达7.21%、12.86%,而阶段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则下降了15.31%、12.61%.说明覆膜后期,降解膜2、3保墒效果急剧下降.研究认为,可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是可行的,建议生产企业延长降2、降3膜的稳定期,提高其在玉米生育后期的保墒效果.

关键词: 可降解地膜 生长发育 土壤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稞微座孢根腐病病原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稞(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f.)是大麦的一个变种,在马其顿、澳大利亚、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大平原等国家均有分布.国内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省的高海拔地区,粮饲兼用[1].青稞富含多种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β-葡聚糖以及钙、镁、磷、锌、锰、硒等矿质元素,在降低血脂、增加胃动力、防治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胜牛微卫星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早胜牛的遗传信息,为早胜牛的选育保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13对微卫星引物,应用PCR扩增和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48头早胜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13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与早胜牛的初生重、6月龄重、成年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7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9.5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792,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9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8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12。关联分析发现,与初生重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2S4和D15S10;与6月龄重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和D12S4;与成年体重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4S31和D11S15;与体高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D15S10和D19S2;与体长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5S10、D14S31和D19S2;与胸围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D12S4和D19S2;与管围存在关联的位点有D18S5和D19S2。研究发现,选取的13个位点中存在关联的位点有6个:D18S5、D12S4、D15S10、D14S31、D19S2和D11S15。本试验所选微卫星位点在早胜牛群体中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并与经济性状具有关联性,可用于早胜牛遗传资源评价及早期选育改良。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早胜牛 多态性 遗传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铵膦对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核农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草铵膦对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对马铃薯和环境的安全性,本研究在转基因抗草铵膦马铃薯苗期向田间杂草和马铃薯茎叶定向喷施有效成分分别为0(G0)、847.5(G1)、1 271.25(G2)和1 695 g·hm~(-2)(G3)的草铵膦,系统比较了药后1、4、11和20 d时马铃薯叶片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药后30和45 d时马铃薯植株的平均株高、茎直径、根茎叶鲜干重和杂草株数,以及成熟期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单株产量、土壤和块茎中草铵膦残留在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药后不同时期,各处理间的马铃薯叶片MDA和Pro含量、SOD和CA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药后30和45 d时,除各草铵膦处理区的根茎叶鲜干重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外,各处理间的马铃薯株高、茎直径和成熟期块茎营养品质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试验剂量的草铵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品质无显著影响。与清水对照相比,各剂量的草铵膦对杂草均有明显的防除效果,且可以明显地提高马铃薯的单株产量,杂草的株、鲜重防效和成熟期马铃薯单株产量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依次表现为G3>G2>G1,但在土壤和块茎中均未检测到草铵膦残留。综上,采用有效成分1 695 g·hm~(-2)草铵膦可以有效防除杂草,对马铃薯安全,且在土壤和马铃薯块茎中未检出草铵膦残留。本研究结果为草铵膦的科学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草铵膦 抗草铵膦马铃薯 生长 营养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有机肥对连作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根腐病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生物有机肥料DZF-363对当归生长、根腐病的发病情况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为其对连作当归根际土壤环境的调节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连作2年的当归及其根际土壤为对象,设置对照(不施农药和微生物肥料,CK)、农药(15%的阿维毒死蜱乳油+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N)和生物有机肥DZF-363 (DZF)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和比色的方法,研究施用DZF-363对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DZF-363比对照和农药处理分别增产18.8%和6.8%.施用DZF-363使当归根腐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对根腐病防效达52.0%;整个生育期当归根际土壤的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苗期、生长中期及收获期脲酶活性分别提高52.4%、13.9%、10.3%,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5.5%、10.2%、10.3%,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0.3%、4.4%、4.0%,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当归生长中期及收获期分别提高15.6%、8.2%.放线菌门在CK、N和DZF处理中的占比分别为11.3%、10%和20%,未知的放线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在DZF处理中的占比显著高于CK和N处理.施用DZF-363能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Shannon指数,且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当归产量呈正相关,与根腐病呈负相关.表明施用DZF-363能显著增加当归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改变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减轻当归根腐病的发生,显著提高当归产量.

关键词: 当归 土壤细菌群落 生物有机肥料DZF-363 根腐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方式对光敏型高丹草营养成分含量与产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陇东旱作区,采用全膜双垄沟、全膜平铺、半膜平铺和露地(传统种植)4种栽培方式,种植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光敏型高丹草品种"海牛"和"大卡BMR",测定并分析了两个品种不同发育阶段干物质积累、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和产量及其这些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以期确定该类牧草的最佳栽培和饲用技术.结果表明,在旱作4种栽培方式下,随生长发育进程的延长,两品种的粗蛋白(CP)含量逐渐下降,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整体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总可消化养分(TDN)含量整体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糖锤度(BX)含量整体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在植株生长后期(出苗后126和140 d),品种对CP和NDF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ADF、TDN和BX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褐色中脉型(BMR)品种"大卡"的ADF含量较低,平均分别为33.13%和40.39%,TDN含量相应较高,平均分别为58.14%和52.24%,非BMR型品种海牛的BX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12.41%和14.59%.栽培方式对各营养成分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其中在不覆膜和半覆膜处理下ADF含量较低,在出苗后126 d平均分别为34.39%和34.01%,在出苗后140 d平均分别为39.98%和40.60%;而TDN含量相应较高,在出苗后126 d平均分别为57.42%和57.34%,在出苗后140 d平均分别为52.66%和52.20%.CP和TDN产量受品种及栽培方式的影响显著(P<0.05),且与干物质产量表现一致,可消化营养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相对平衡点在126 d前后.因此,从饲草生产角度考虑,作青贮饲料利用时,选择BMR型品种"大卡"在全膜双垄沟或全膜平铺的栽培方式下种植,并于出苗后120~140 d收获为最佳栽培饲用模式.

关键词: 栽培方式 发育阶段 光敏型高丹草 营养成分 最佳刈割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