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铁皮石斛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以福建铁皮石斛种子为材料,开展种子萌芽、壮苗生根适宜培养基配方试验研究,并对组培苗的移栽基质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以MS+蔗糖30g.L-1+琼脂7g.L-1为培养基,种子萌芽快,萌芽率高;1/4MS+蔗糖40g.L-1+马铃薯提取液100mg.L-1+琼脂7g.L-1是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木屑∶泥炭(1∶2)的基质,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平均新芽数及大于3cm平均新芽数等3项指标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叶瘿蚊虫瘿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在对龙眼园龙眼叶瘿蚊Asphondylia sp.虫瘿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6个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龙眼叶瘿蚊虫瘿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并进行理论抽样数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上虫瘿主要分布于叶片背面的主脉和主侧脉上,主脉两侧的区域虫瘿数量相近,在叶片不同区域的虫瘿分布比率依次为中部>上层>下层,其中在中部区域的虫瘿分布比率为39.80%,在主脉上主要分布在叶片上层区域,在主侧脉上以叶片中间区域分布比率最高;所有的指标表明,叶片上龙眼叶瘿蚊虫瘿在一切密度下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m<4.01时,其聚集原因与环境因素有关,当m>4.01时,虫瘿聚集可能是由龙眼叶瘿蚊本身与环境的异质两因素共同作用引起;龙眼叶瘿蚊虫瘿密度在植株的东、南、中、西、北5个方位无显著异;植株中部及下部的虫瘿密度显著高于上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3.688 4/m+0.197 2),并计算出允许误差范围内,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理论抽样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农业及两岸农业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
《台湾农业探索 》 2010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在CNKI中自1979~2009年发表的台湾农业及两岸农业研究文献的年份、作者、期刊以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作为研究台湾农业最为前沿的沿海省份,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农科院、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农林大学,期刊也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内期刊,尤其是《台湾农业探索》发文量占了20.3%,作者中也以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的作者发文量占31.94%,为最高;但同时也体现台湾农业及两岸农业的研究队伍的相对集中性问题,以及研究内容需要更为深入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硝、铵态氮水平配施对小白菜生长及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7种不同硝、铵态氮水平配施(即NO3--N/NH4+-N比为:3/1,2/1,3/2,1/1,2/3,1/2和1/3)对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的硝、铵态氮配比水平范围(3/1~1/3)内,随硝/铵态氮施用量比值的降低,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及产量均大体表现出先升高尔后降低的趋势;而小白菜植株硝酸盐含量则大体表现出先升高尔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与硝铵比3/1处理相比,硝铵比2/3处理可分别提高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及产量15.57%、45.05%和13.67%,同时降低菜体硝酸盐含量37.49%。故硝铵比为2/3处理比较适宜土培小白菜的生长及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的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立冬本’花、果及营养枝主要矿质营养需求量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对10年生高接换种‘立冬本’龙眼结果树的枝、叶、花、果年生长量及主要矿质营养元素需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眼‘立冬本’株产36.42kg,果穗与营养枝数量比为1:1.9,重量比为1:0.25。矿质营养元素年需求量为:N556.7g、P71.5g、K492.8g、Ca225.0g、Mg34.3g,N、P、K、Ca、Mg比例为1:0.13:0.89:0.40:0.06,为龙眼平衡施肥提供营养需求参考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原核表达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 2010
摘要:参照已公布的新型鸭肝炎病毒(new type Duck hepatitis virus,N-DHV)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出N-DHV FJ01株VP1基因,经克隆测序后得到全长为720 nt的FJ01株VP1基因序列。将所得测序结果用DNAstar软件包MegAligntkg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分析表明,N-DHV FJ01株与GenBank登录的韩国病毒株的同源率为94.2%~98.9%,与台湾病毒株04G和90D的同源率仅分别为72.3%和72.5%,与DHV-1病毒株DHV-HS和DRL-62的同源率仅分别为70.8%和70.7%;通过系统进化树可以发现韩国型与台湾型鸭肝炎病毒可分为2小群。本研究同时将N-DHVVP1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VP1基因已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