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2008~2009年对福建省福州市和长乐市两个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观测点进行了系统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因素和田间病害流行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田间防治效果对6种常用防治疫病的杀菌剂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2月中旬至4月下旬,初始病情、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若日平均温度18~23℃,且相对湿度超过85%,一般在3~7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吗啉.锰锌、银法利和克露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达8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颖花突变体的最新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水稻颖花发育的模式及机理,一直是植物学领域研究的焦点和热点,而水稻颖花发育相关突变体又是研究其遗传发育机理的重要材料。本文先就水稻颖花的结构、发育机理及发育相关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接着详细介绍了水稻颖花突变体的来源、形态表现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当前水稻颖花发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同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育机理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我们期望通过本文为今后深入开展水稻颖花发育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初报
《茶叶科学技术 》 2010
摘要: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对开发香高味浓白茶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福云6号、福云10号、福安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春茶一芽二叶初展为供试材料,采用白茶传统加工工艺(CK)、新工艺和"创新工艺"3种不同加工技术对4个品种茶叶进行白茶加工试验,同时对其成茶品质和生化成分等进行评价。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传统加工工艺所制白茶外形自然开展,显毫香或甜香,味清爽;新工艺和"创新工艺"加工白茶外形较紧,香甜,滋味较浓;福安大白茶采用新工艺和"创新工艺"制法所制白茶分别表现出了"有花香、味较爽"和"花香较显、味较醇"的特征;"创新工艺"加工白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达到44.97%,明显高于传统工艺白茶;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三种成分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狼尾草属牧草rDNA的ITS序列分析
《草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福建、江苏、海南等15份狼尾草属牧草的5.8SrDNA、ITS1及ITS2片段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并登录于GenBank数据库,采用DNAMAN、CLUSTALX、MEGA等软件分析其遗传关系聚类图。结果显示,克隆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73~586bp,聚类结果总体能较好地反应狼尾草属牧草之间的遗传距离,其中杂交狼尾草和细茎杂交狼尾草可能存在着同种异名的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恢3301配制的4个杂交稻品种的光温特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0
摘要:应用温差、日长差的出穗日数对比和高温短日下出穗日数为指标,鉴定水稻光温特性。结果表明:闽恢3301配制的Ⅱ优3301、特优3301、闽优3301、天优3301等4个杂交稻品种的感温性弱(2级)、感光性中偏低(4级)、基本营养生长期长(9级);其中,Ⅱ优3301和特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长,感光性略弱;闽优3301和天优3301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略短,感光性略强;Ⅱ优3301比特优3301,闽优3301比天优3301,感温性和感光性又略强。4个品种在福建省水稻安全生长季栽培,除在闽南作双季晚稻栽培外,光敏期日长13.0~13.8 h,自然日长不会引发显著提早抽穗或延迟抽穗,气温成为制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素。当平均气温提高1℃,播种至幼穗分化期缩短4.6~5.3 d,播种至抽穗期缩短6.1~7.1 d,全生长期缩短8.7~9.7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2型福建分离株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解福建地区猪链球菌2型菌株毒力因子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谷氨酸脱氢酶(gdh)、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f)、溶血素(sly)、纤连蛋白/血纤蛋白原结合蛋白(fbps)及毒力相关序列orf2等7个猪链球菌2型主要毒力基因,分别设计了7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对本室分离保存的猪链球菌2型福建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进行分析。结果从屠宰生猪体内分离的4个猪链球菌2型菌株和SS2PFJ07株基因型为gdh+/cps2J+/mrp+/ef-/sly-/fb-ps+/orf2+,另1株从生猪体内分离的分离菌株基因型为gdh+/cps2J+/mrp+/ef+/sly+/fbps+/orf2+。结论福建地区生猪中猪链球菌2型至少有两种毒力基因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