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塑料大棚(冷棚)桃树1~2年生管理工作历

河北果树 20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叶片自然衰老的形态及生理变化与品种和营养的关系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用砂培盆栽法,选用抗旱性较强的621及抗旱性较弱的中麦9,在正常水分供应条件下,对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整株水平的不同叶位间,叶片衰老的时空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片的自然衰老具有明显的时空顺序特点,符合细胞调亡的特征。本研究为冬小麦叶片自然衰老是细胞凋亡类型的推断提供了间接证据。

关键词: 冬小麦 叶片 衰老 凋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金龟子幼虫有杀虫活性的苏云金杆菌HBF-1菌株发酵培养基优选

华北农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出对金龟子幼虫有杀虫活性的苏云金杆菌HBF 1菌株的发酵培养基组合为:氮源B4 4%,淀粉1 2%,酵母粉0.5%,KH2PO40.04%,MgSO40.05%。用此配方进行摇瓶发酵,发酵液的平均菌数可达到44亿/mL,晶体产生量为2 1130mg/mL,发酵液稀释50倍对铜绿丽金龟幼虫进行生测,14d平均死亡率达到78 3%。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HBF1菌株 金龟子幼虫 发酵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耕层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2003

摘要:以定位试验和河北省土壤养分调查的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磷钾肥后土壤有机质比10年前提高0.14~0.21个百分点,在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秸秆不还田提高0.02~0.1个百分点;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改善土壤质量。与1982年相比河北省土壤有机质除张家口、承德下降外,其余9地市都呈上升趋势,土壤速效磷11个地市全部上升,土壤速效钾11个地市则普遍下降。

关键词: 施肥 秸秆还田 土壤耕层 养分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板栗新品种‘燕明’

园艺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过无性系后代遗传性测定、区试及示范 ,板栗新品种‘燕明’表现优质、丰产稳产、抗逆性强 ,坚果大小整齐、肉质细腻、糯性强、香味浓等优良特性

关键词: 板栗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负载量对苹果光合速率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苹果 负载量 光合速率 干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梨新品种早魁

中国果树 2003 北大核心

摘要:早魁梨是1977年河北省石家庄果树研究所以雪花梨为母本,黄花梨为父本杂交育成。2002年通过河北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果实椭圆形,平均单果重264.5g,最大500g,果面绿黄色,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麦蛾卵大量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

河北农业科学 2003

摘要:在2000年建成的麦蛾生产线基础上,经多次试验后完成了具有日生产赤眼蜂200万头生产能力的繁蜂设备,2001年最高日繁蜂量120万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扩大规模,提高繁蜂效率,日繁甘蓝夜蛾赤眼蜂1100万头,生产能力提高了5.5倍。生产成本比原来降低了47.3%。

关键词: 甘蓝夜蛾赤眼蜂 麦蛾 天敌昆虫 大量饲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杀虫剂对苏云金杆菌芽孢及伴胞晶体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2003 CSCD

摘要:研究了 7种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苏云金杆菌芽孢及伴胞晶体的影响及作用 ,结果表明 ,常用浓度下 ,2 .5 %溴氰菊酯乳油、4 8%毒死蜱乳油对苏云金杆菌芽孢及伴胞晶体无影响 ,可与苏云金杆菌制剂事先做成混剂 ;4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5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 %灭多威和 4 0 %辛硫磷在短时期内对芽孢及伴胞晶体无明显影响 ,可与苏云金杆菌制剂现混现用 ;80 %敌敌畏乳油(5 0 0倍稀释 )对苏云金杆菌伴胞晶体有明显损伤作用 ,不宜与苏云金杆菌制剂混合使用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化学杀虫剂 芽孢 伴胞晶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粗缩病的流行因素与预测模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977—1984年辛集试验基地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对此期间3-6月份平均、最高、最低温度以及月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等29个变量与病株率的相关性和相关程度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5月份降雨量、5月份降雨次数和3-4月份平均最高温度、越冬代灰飞虱的虫量、带毒率和麦田绿矮病株率为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本文建立了以越冬代灰飞虱虫量V1、带毒率V2和5月份降雨量V18为测报因子的2个玉米粗缩病的预测预报模型:①Y=0.692+0.93V1+0.314V2+0.059V18,②Y=0.263+1.10V1+0.069V18。经用1996—1999年的试验和气象数据进行检验,准确率均达75%以上。因此,2个模型均可用于河北省中南部玉米粗缩病的预测预报。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流行主要因素 预测预报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