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不同酶原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测定农药残毒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中国常用的21种农药对意大利蜜蜂头部和云南小白鼠肝脏两种不同生物来源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并以蜜蜂头部胆碱酯酶为酶原,探讨酶抑制法农药残留快速测定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农药对不同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有很大差异,意大利蜜蜂头部酯酶对供试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非常敏感,但对部分有机磷类农药的敏感性较差,而小白鼠肝脏胆碱酯酶对丙溴磷、二嗪农、敌敌畏等农药较敏感。在4种不同提取剂对蔬菜样品的提取效果试验中,根据农药的溶解特性,采用甲醇和含Tween-80的磷酸缓冲液提取法,其残留农药的回收率和检测灵敏度较高。

关键词: 酶法农药残留测定 酶原 样品前处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颖花受精对温度的反应

江苏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系法杂交稻两优108为材料,两优培九为对照,于2002~2004年研究了颖花受精对温度的反应。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开花受精期(5 d)日平均温度在13~29.3℃,两优108受精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受精率与温度相关极显著;两优108最适抽穗温度为25.0℃,安全抽穗温度低限和高限分别为21.8℃和28.1℃;两优108在日平均温度为24~26℃时开花受精,其受精率较稳定,在22~28℃,受精率波动也较小,但在20℃和30℃时,受精率波动较大。结合中国南方28个地区32年或52年7~10月的旬平均温度资料,提出了两优108在南方稻区各地的安全抽穗期和最适抽穗期。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稻 两优108 颖花受精 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粳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籼品种扬稻6号和粳稻9908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成熟胚(种子)愈伤组织的培养力.结果表明:以M8为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为1 mg/L 2,4-D、2 mg/L ABA、2 mg/L 6-BA的培养基可以使扬稻6号的成愈率达到90.5%;激素配比为1 mg/L 2,4-D的培养基可以使9908的成愈率达到88.2%;以M8为基本继代培养基,激素配比为2 mg/L 2,4-D、1 mg/L ABA的培养基可以使扬稻6号和9908的愈伤组织的继代率分别为71.6%和87.5%;以MS为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为0.2 mg/L 2,4-D、2 mg/L 6-BA、2 mg/L KT的培养基使扬稻6号和粳稻9908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分别达到65.4%%和62.7%,建立了扬稻6号和9908稳定高效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关键词: 籼粳水稻 成熟胚 组织培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株系JAAS45的选育路径与技术

江苏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对转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基因水稻植株PEPC活性进行测定,选取PEPC为1 200μmol/mg·h以上的稳定的转PEPC基因水稻H7 代种质(命名为HPTER)为父本,以水稻品种 (系 )9516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F1 杂种,对其进行花药培养,获得 189个再生植株,其中二倍体植株占总株数的 65 6%。测定了71个株系的PEPC活性,鉴定出 3个株系:H137、H45和H119,其光合效率较对照 9516增加 18 9% ~25 1%,单株产量较对照增加 7 1% ~29 8%。对H45进行剂量为150Gy、250Gy、300Gy和350Gy的γ射线辐照,选育出生育期与 9516相近,重穗、大粒的株系JAAS45。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定向选育的高表达转PEPC基因水稻种质HPTER,采用杂交、花药培养及γ射线辐照等方法,可以将玉米PEPC基因快速转移到普通水稻品种中,培育出高光合效率和高产的水稻品系。

关键词: 水稻 PEPC基因 花药培养 高光效生理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辐照处理污泥对观赏植物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辐射法杀灭液态污泥中的病源物及蛔虫卵,再制成花卉基质。盆栽试验表明,该基质能促进植株长高、地径增大和叶子茂盛,可替代部分氮肥及腐叶土。就龟背竹、海芋、月季和草坪草高羊茅而言,污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 80t·hm-2和 60t·hm-2,超过此限值会抑制以上植株生长。施用污泥量为 120t·hm-2的盆栽土电导率约是空白土壤的 40倍,pH约降低 1 6个单位,这可能是抑制植株生长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辐照 污泥 观赏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性,小穗发病率4 .76 %~11. 76 % ,低于抗病对照和感病对照。T1 代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分离比例为2. 33∶1,较低的分离比例可能与外源基因的丢失有关。

关键词: 小麦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 农杆菌 转基因 赤霉病

鸭H9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

江苏农业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发病雏鸭体内分离到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NJ01株[A/Duck/Nan jing/01/1999(H9N2)]进行了免疫原性研究。以含有108.0ELD50和108.5ELD50的NJ01进行静脉注射攻击无H9亚型禽流感抗体的26日龄、44日龄和140日龄鸭,结果显示,对小于44日龄和大于44日龄鸭分别以108.0ELD50和108.5ELD50病毒含量的NJ01株静脉攻击,攻毒后1~2 d的喉拭子病毒分离率均为80%以上。将病毒含量为107.9ELD50的NJ01株油乳剂灭活苗,肌肉途径免疫8日龄和28日龄鸭,在免疫后的第7 d、14 d和21 d用含108.0ELD50和108.5ELD50的NJ01静脉注射攻击,攻毒后取1~2 d喉拭子进行病毒重分离,结果表明,免疫后7 d产生抗体,14 d产生坚强免疫力,21 d相对保护率达100%。

关键词: 禽流感 H9亚型 免疫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基因水稻对光氧化逆境的响应

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析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保护机制,比较了转磷酸烯醇式丙酮羧化酶基因水稻(PEPC基因)和未转基因原种(WT)在夏季晴天10 :0 0时和14 :0 0时(光强最强,气温最高)的净光合速率(Pn)、原初光化学效率Fv Fm 、超氧阴离子(O- ·2 )的产生速率以及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变化,着重研究了自然条件(连体叶片)、人工光氧化(叶圆片浸于蒸馏水)、经外源甲基紫精(MV)处理的连体叶片和叶圆片浸于5mmol LMV溶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与原种WT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随光氧化逆境的加剧,SOD和POD诱导活性逐步增强,O- ·2 的产生速率较低,MDA积累较少,维持较稳定的PSⅡ活性和光合能力,表现耐光抑制(光氧化)。可见,与原种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氧化耐性与其叶内较高的SOD和POD活性,较稳定的光合速率,PSⅡ活性以及较低的O- ·2 和MDA积累密切相关。

关键词: PEPC转基因水稻 光氧化 日变化 甲基紫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C_4光合基因水稻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CSCD

摘要:按光合作用途径可将植物分为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由于C4植物在高光强、高温和高氧分压的条件下,比C3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作物生理和育种学家就试图用C4光合途径改造C3作物,以提高主要农作物如稻、麦和大豆等光合生产力,但通过常规杂交的方法难以奏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与C4光合作用途径相关的关键酶PEPC、NADP-苹果酸(NADP-ME)和PPDK等一系列基因已从玉米、高粱和苋菜等C4植物中被克隆,对这些基因启动子序列分离、重组、转化及表达的研究,发现它们可以在C3植物中驱动外源基因并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而且一系列C4型光合基因导入C3植物的成功报道。特别是获得高表达的转C4光合基因水稻,表现光合能力和种子产量显著提高,而且在光逆境的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提高,从而有效地清除活性氧分子,表现耐光抑制(氧化)等。目前利用转C4光合基因水稻的育种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培育出携带C4光合基因的高光效水稻株系,在遗传上证明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结合可以将转C4光合基因水稻中高表达的C4光合基因遗传给后代,获得高光效的超级稻,最后提出了本研究中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C4光合基因 光合作用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水稻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肥结合喷氮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及植株氮素状况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就不同基肥水平结合叶面喷氮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植株氮素状况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基肥并结合生育后期叶面喷氮能显著提高籽粒粗蛋白含量和产量,无基肥区喷氮的作用显著大于施基肥区的;施基肥结合喷氮对籽粒赖氨酸无明显作用;施基肥区喷氮降低了籽粒容重。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最佳喷氮时期一般在开花期,但因品种类型、基肥基础而不同,春性品种无基肥区最佳喷氮时期提早到抽穗期,而施基肥区则推迟到灌浆期。通过对植株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粗蛋白含量的分析,叶面喷氮能否使灌浆开始后植株顶三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出现峰值、激发顶三叶含氮物运入籽粒,使籽粒蛋白质稀释得到抑制或补偿,与其对籽粒粗蛋白含量和产量作用的大小密切相关。

关键词: 基肥 叶面喷氮 冬小麦 产量和品质 氮素状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