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06-2020年河南漯河玉米田黏虫灯下种群动态
《中国植保导刊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河南漯河玉米田黏虫种群动态,于2006—2020年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漯河市玉米田黏虫主要包括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和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灯下东方黏虫的种群消长动态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和7月中旬;劳氏黏虫的上灯高峰主要集中在8月中旬至10中旬。近15年间,东方黏虫在各年均为黏虫混合种群中的优势种,但近年来劳氏黏虫年度诱蛾量和其在混合种群中的占比增加明显。


蠼螋Labidura riparia Pallas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观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革翅目昆虫是河南省中部地区鳞翅目害虫的一类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农业无公害化的发展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中的蠼螋科,蠼螋属中的蠼螋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蠼螋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雄成虫鞭节分别由26和30个亚节组成.共有8种感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孢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hm氏鬃毛、坛形感器和腔乳头状感器.在触角的不同亚节上,感器类型和数量又有所不同:鞭节上感器种类丰富于柄节和梗节,雄虫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和数量多于雌虫,芽孢形感器为雄虫所特有.
关键词: 蠼螋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超微结构


盐酸可乐定人工抗原及其鼠源多抗的制备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酸可乐定(Clonidine hydrochloride,CLO)的衍生物盐酸阿可乐定(Apraclonidine hydrochloride, ACLO)为半抗原,采用重氮化法合成人工抗原,免疫小鼠制备高敏感性、特异性的 CLO 鼠源多抗并进行鉴定,为CLO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基础.将 ACLO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和鸡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偶联,合成免疫原CLO-BSA和包被原CLO-OVA,经紫外扫描和 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偶联效果后,免疫BALB/c小鼠,并对获得的鼠源多抗采用间接 ELISA和间接竞争 ELISA鉴定其特性.结果显示,免疫的4只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达到 1∶25 600以上,其中 2 号小鼠的抗体敏感性最高,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 )为 7.026 ng/mL,与其他几种常见瘦肉精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特异性良好.表明成功合成免疫原性良好的CLO人工抗原,并获得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CLO鼠源多抗,为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盐酸可乐定;人工抗原;多抗;ELISA


混料设计优化花生粕制备呈味基料复合酶配比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花生饼粕制备花生呈味基料提供一种高效复合酶,以蛋白回收率、水解度和滋味稀释倍数为评价指标,运用最优混料试验设计优化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的组合,经构建回归模型确定最佳复合酶组成。结果表明:复配酶最佳组合为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0.721:0.149:0.129,该组合能明显提高呈味基料的生产效率(蛋白回收率为(81.95%±2.69%)、水解度为(52.79%±2.04%)、滋味稀释倍数为(53.80±1.67)。验证实验证实,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相符,模型成立。经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分子量小于1000 Da的水解产物占(96.84%±0.83%),且小于180 Da的含量为(63.63%±2.85%),这表明该呈味基料为短肽与氨基酸的混合物。最佳酶配比制备的酶解液作为一种呈味基料,具有良好的食品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 混料设计 花生粕 呈味基料 复合酶配比 肽分子量分布


水肥一体化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机械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滴灌水肥一体化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与产量的影响,于2016—2018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肥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270 kg/hm2)和3个水分(W)水平W1(生育期不灌水)、W2(生育期灌2次水)、W3(生育期灌3次水),9个处理分别为:W1N1、W1N2、W1N3、W2N1、W2N2、W2N3、W3N1、W3N2、W3N3。结果表明:连续2年,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达到最大,与W1N1处理相比,W3N2处理下小麦开花期植株平均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平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平均干物质转运量、平均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转运对籽粒平均贡献率分别增加32.11%、13.34%、48.66%、56.34%、42.93%;连续2年,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达到最大,与W1N1处理相比,W3N2处理下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平均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21.98%和20.30%;在小麦成熟期,与W1N1处理相比,W3N2处理下小麦茎+叶鞘平均氮素积累量、穗轴+颖壳平均氮素积累量、籽粒平均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平均氮素转运量、平均氮素转运率和营养器官氮素转运对籽粒平均贡献率分别增加20.19%、27.65%、35.99%、47.51%、20.91%和6.04%;连续2年,与W1N1处理相比,W3N2和W3N3处理下小麦平均产量分别增加31.88%和15.28%。研究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下W3N2处理是本试验的最优处理,能够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结合GC-MS和GC-IMS分析不同处理方式下青豆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粮油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豆为研究材料,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炒、蒸、煮、速冻、预冷、冻干、漂染、清洗青豆等9种不同处理方式下青豆气味指纹图谱,考察不同处理方式对青豆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青豆都含有正己醛、1-辛烯-3-醇、辛醇、2-戊基噻唑等化合物,多种挥发性有机物种类相同,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处理方式下的青豆主要风味物质各不相同.
关键词: 青豆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 风味 气相色谱-质谱 香气活力值


施用磷和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发挥元素间互作优势是作物高产及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为探明外源磷钙配施在花生上的作用效果及磷钙互作关系,在豫南砂姜黑土区开展了施用磷钙对花生生长、产量及磷钙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施磷和磷钙配施比不施磷钙肥显著促进了花生生长和增产;磷钙配施比单独施磷显著增产29.75%,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花生单株饱果数、单株饱果重、百果重和出仁率,且磷钙配施比单独施磷显著增加花生体内磷积累量、磷吸收和利用效率,其中磷吸收和利用效率分别增加5.36%和8.08kg/kg;单独施磷比不施磷钙显著增加花生体内钙积累量、吸收和利用效率,其中钙吸收和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72%和3.60kg/kg,表明磷钙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因此,磷钙合理配施可提高花生磷钙吸收效率,有利于花生生长和增产,是花生高产及磷钙高效利用的一种优化施肥模式。


MYB转录因子在水稻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经常遇到干旱、高盐、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及病虫害等生物胁迫,抑制其生长发育,甚至降低籽粒产量。MYB(myeloblastosis)在调控水稻响应各种非生物胁迫(干旱、高盐、低温等)及生物胁迫(病虫害等)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水稻MYB转录因子的结构、分类及其在水稻抗旱、耐盐、耐冷、耐热、耐低磷、抗病原菌、抗虫等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展,为MYB在水稻及其他作物抗逆育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MYB转录因子 抗旱 耐盐 耐冷 耐热 耐低磷 抗病 抗虫 基因工程


不同耐热基因型芝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芝麻苗期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以郑太芝3号(耐热性)和SP19(热敏性)2种不同基因型的芝麻品种为材料,在高温45℃下持续处理10 d,以30℃处理为对照,分析幼苗的生长表型、抗氧化能力、光合参数并观察气孔和叶绿体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随着胁迫时间延长,供试材料的株高、叶长、叶宽、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Fv/Fm、φPSⅡ、ETR(Ⅱ)、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下降,相对电导率、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且SP19品种变化幅度大于郑太芝3号。高温处理后,供试材料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且郑太芝3号酶活性高于SP19品种。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高温胁迫10 d,供试材料气孔的开度均减小,其中SP19品种气孔完全闭合,而郑太芝3号气孔不完全闭合;同时,叶绿体变圆,向胞内移动,基粒堆积加厚,片层断裂以及嗜锇颗粒增加,而郑太芝3号叶绿体的结构稳定性高于SP19。综上所述,抗氧化酶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叶绿体结构稳定性以及保持光系统Ⅱ(PSⅡ)活性的高低是影响芝麻幼苗耐热性的关键因素。


基于SNP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花期性状QTL定位
《玉米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豫86×豫M1-7构建的RIL群体为作图群体,结合SNP和基因芯片技术对RIL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构建连锁图谱,进行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的QTL鉴定.通过对2年3点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IL分析,共鉴定到48个开花期性状相关的QTLs,包括18个抽雄期QTLs、16个吐丝期QTLs和14个散粉期QTLs.这些QTLs分别分布在第1、2、3、5、6、7、9、10号染色体上,单个表型贡献率范围在1.67%~20.33%;有一个QTL在3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3个QTL在2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有控制吐丝期的qDTS3-1(2018年郑州)和qDTS3-1(2019年郑州)在两个环境下稳定检测到,且贡献率为15.44%和10.12%;一个贡献率达到13.01%的环境性稳定性位点qDTA9-3,可以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目标性状.
关键词: 玉米;SNP;RIL群体;开花期;QT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