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肉鸭屠宰加工过程中色泽、剪切力、pH值及保水性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跟踪研究了鸭肉在工业化流水线屠宰过程中色泽、剪切力、pH值以及保水性等品质指标的变化,以期为鸭肉工业化屠宰加工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从肉鸭屠宰加工线的不同加工阶段(宰后45 min、宰后3 h、胴体冷冻和胴体冷藏)取样测定剪切力、蒸煮损失、色泽以及pH值。发现屠宰后45 min到3 h,剪切力显著上升(P<0.05),蒸煮损失和pH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皮颜色和肉色也无明显变化(P>0.05);经过冷冻和冷藏,鸭肉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嫩度得到改善,色泽有变黄的趋势。与经过冷冻的鸭肉相比,经过冷藏的鸭肉的蒸煮损失显著降低约20%(P<0.05),黄度的增加也较低。试验结果表明,工业化流水线屠宰加工过程中鸭肉品质不断下降,经过仓储冷冻后鸭肉品质得到改善,但经过冷藏的鸭肉比冷冻的鸭肉有更高的品质。


O_2和CO_2配比对低温贮藏李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适宜‘黑宝石’李贮藏的气体参数,研究了不同气体成分(6.0%O2+5.0%CO2、6.0%O2+1.0%CO2、10.0%O2+5.0%CO2和10.0%O2+1.0%CO2)处理对贮藏及货架期‘黑宝石’李采后品质(硬度、总糖、可滴定酸和腐烂指数)、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贮藏0~45 d期间,冷藏对照果实的腐烂指数在8%以下,其货架果实的硬度仍可下降;贮藏至75 d时,冷藏对照果实的腐烂指数达38%,而且其果实失去了软化能力。(2)气调处理可减缓低温贮藏李果实硬度的下降,降低果实的腐烂指数,维持货架果实的后熟能力,但6.0%O2+1.0%CO2处理对果实腐烂指数的影响不显著。(3)气调处理可提高低温贮藏李果实的SOD、POD和CAT活性,抑制这3种酶在货架模拟过程中的升高,且可降低低温贮藏及货架期果实的MDA含量。(4)气调贮藏中以6.0%O2+5.0%CO2处理的效果最佳,果实的贮藏期可达75 d。研究说明,常规冷藏(0~1.5℃)可满足‘黑宝石’李果实采后短期贮藏(<45 d)的需要,而适宜的气调贮藏可使其贮藏期限延长30 d左右。


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樱桃番茄新品种‘金陵甜玉’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陵甜玉’樱桃番茄是以TY-07-5为母本,TY-07-4为父本育成的无限生长类型一代杂种,生长势较强,叶色深绿,果实短椭圆形,成熟果红色,果皮厚,耐贮运,单果质量22g左右,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ToMV和枯萎病。


大豆GmPR10基因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大豆中PR10蛋白质基因的抗大豆花叶病毒(SMV)作用机理,从抗SMV材料中克隆到GmPR10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GmPR1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与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GmPR10是大豆中一个新的PR10蛋白质基因,GmPR10基因在大豆的根、茎、叶中均能表达,接种大豆SMV后该基因在大豆叶片中被强烈诱导并高效表达,推测其可能使植物本身获得系统抗性以抵抗外来病原菌的侵袭。该研究构建了GmPR10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为探究GmPR10基因在大豆抗病中的分子作用机理打下了基础。


喷施外源物质对霞晖6号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外源物质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以霞晖6号为试材,于果实第2次膨大期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硝酸钙、磷酸二氢钾、谷氨酸、赤霉素(GA3)、6-BA、脱落酸(ABA)溶液。结果显示:喷施ABA和磷酸二氢钾能提高果实的光亮度,ABA还能显著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及果肉硬度,GA3、6-BA、ABA可显著增加果实着色;与对照(清水)相比,上述6个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果实花色苷含量,而未能显著改善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且均提高了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还表明,100 mg/L ABA对提高霞晖6号桃果实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稻秸、象草和杂交狼尾草青贮的研究
《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添加剂对不同原料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对水稻(OryzasativaL.)的2个中粳稻品系(9015,9019)稻秸和2个热带牧草(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americanum×P.purpureum))进行了青贮研究。将新鲜稻秸或牧草切碎后添加乳酸菌(0.02 g.kg-1),同时设对照组(无添加物),袋装青贮45 d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的青贮饲料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有机物消化率(IVOMD)、干物质回收率(DMR)、乳酸(LA)含量、乳酸/乙酸(LA/AA)比对照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pH、氨态氮/总氮(AN/TN)、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下降;乳酸菌(LAB)对WSC含量、NDF含量、DMR、IVOMD、LA含量、AN/TN、乙酸(AA)含量、丙酸(PA)含量、LA/AA、VFAs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的青贮原料对青贮饲料的营养特性指标、pH、LA含量、AN/TN、LA/AA、AA含量和VFAs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杂交狼尾草的青贮品质最佳。添加乳酸菌可以改善青贮饲料的品质,但不同原料间的青贮品质差异较大。


低强度UV-B辐射对两优培九抽穗灌浆期功能叶光系统Ⅱ的影响
《杂交水稻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借助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技术,研究了低强度中波紫外线(UV-B,1.6 kJ.m-2.d-1)辐射对两优培九齐穗灌浆期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化、反应中心能量分配及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过程等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强度UV-B辐射下,齐穗期和灌浆期的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有利于PSⅡ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PSⅡ反应中心吸收的能量增多,捕获的能量及进入电子传递链的能量也相应增加,但热耗散与对照相比上升不明显;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增多;PSⅡ受体侧有效能量传递效率、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都有所提高,从而提高了叶片光合机构PSⅡ(包括供体侧和受体侧以及反应中心)的性能。
关键词: 水稻 两优培九 UV-B辐射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 PSⅡ


液质联用法检测小麦粉中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嘧霉胺残留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同时定量检测小麦粉中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嘧霉胺的残留,建立了小麦粉中这3种农药的液质联用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氨基柱净化,C18色谱柱分离,电喷雾源离子化和质谱多反应方式检测。结果表明,使用外标法定量,农药在一定范围内浓度与响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R2>0.99。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嘧霉胺在液质联用仪上的检测限均为1.5μg/kg,定量限均为5.0μg/kg。添加不同水平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嘧霉胺,3种农药在全麦粉中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RSD均小于20%。该方法具有回收率高、精密度好、分析效率高和节省成本等特点,能满足小麦粉中毒死蜱、甲氰菊酯和嘧霉胺同时检测的需要。


我国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抽穗期的遗传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长日高温、长日低温、短日高温和短日低温4组环境,对我国西南地区26份主栽粳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进行了分析。西南地区各粳稻品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光性和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整体表现适中,品种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回归分析发现,抽穗期长短与品种的感光性呈显著相关,感光性是影响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抽穗期长短的主要因素。以一套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以及2个QTL近等基因系为测验品种分析26份粳稻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粳稻品种携带有显性早熟等位基因Ef-1或Ef-1t,多数品种在E1位点都携带主效显性感光等位基因E1或感光性比E1稍差的E1t;在Se-1位点,大部分品种携带非感光等位基因Se-1e;另外,有22个品种还携带可部分抑制Se-1、E1表达的隐性感光抑制因子hd2。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西南地区粳稻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揭示了该地区粳稻品种具有不同程度感光性、感温性和适中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基础,为该地区粳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果园覆盖作物鼠茅栽培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园覆盖作物鼠茅生草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果园种植鼠茅,春、夏、秋3个出草高峰均可有效抑制杂草,杂草覆盖率由35%、50%、90%减少到3%、0、5%;并能缓和耕作层水分和温度变化;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生草3年容重降低0.11 g/cm3,总空隙度增加,毛管孔隙度增加3.5%;土壤有机质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