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施用河道污泥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污染河道污泥农业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河道污泥为研究对象,设计施N量为120、240 kg/hm22个水平,研究河道污泥农田施用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氮素含量、氮素吸收、氮素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河道污泥使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植株含氮率显著提高,使各生育时期氮素累积量显著提高;(2)使水稻抽穗后氮素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显著提高,使水稻抽穗后氮素在叶片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明显下降;(3)使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素籽粒效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但对水稻氮素收获指数影响不显著;(4)河道污泥×N的互作效应对稻株氮素吸收利用无显著影响。施用河道污泥使水稻植株含氮率、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而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效率则显著降低。


兔出血症病毒衣壳蛋白P区二聚体的表达及其与受体结合能力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测兔出血症病毒(RHDV)衣壳蛋白(VP60)P区形成二聚体的能力及其与HBGAs受体结合的能力,作者以pMD19T-VP60为模板扩增包含铰链区H的P区基因(HP)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HP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P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高效表达,经HisTrap亲和柱纯化后可形成二聚体结构。通过HBGAs受体结合试验表明,P区与完整病毒衣壳相似,能与唾液中的HBGAs受体发生结合。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RHDV衣壳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衣壳蛋白 P区 组织血型抗原 受体结合


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瘤胃体外发酵组合效应研究
《草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小麦秸秆与米糠粕间的组合效应,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了小麦秸秆与米糠粕按100∶0(RBM0)、75∶25(RBM25)、50∶50(RBM50)、25∶75(RBM75)、0∶100(RBM100)的比例组合后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1)在产气特性方面,随着米糠粕比例的增加,12,24,48h累计产气量(GP)、理论最大产气量(HM)和产气速率(B)逐渐增大,而体外延滞时间(Lag)逐渐降低,各比例之间差异显著(P<0.05)。2)在体外发酵12,24,48h时,当米糠粕占2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产气量产生最大组合效应(P<0.05)。3)当米糠粕占7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最大,各比例之间差异显著(P<0.05);当米糠粕占2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DMD产生最大的组合效应(P<0.05);当米糠粕占7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NDFD、ADFD产生最大组合效应(P<0.05)。4)当米糠粕占75%时,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组合体外发酵48h的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乙酸/丙酸最低。5)48h累计产气量、产气速率与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灰分(Ash)以及中性洗涤可溶物(NDS)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有机物(OM)、半纤维(HC)以及中性洗涤可溶物/粗蛋白(NDS/C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理论最大产气量与DM、CP、Ash、NDS显著正相关(P<0.05),与NDF、ADF、OM和HC显著负相关(P<0.05);Lag与NDS/CP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试验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产气量及干物质降解率的组合效应方面来看,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最优组合是75∶25;从纤维降解率的组合效应方面来看,小麦秸秆与米糠粕的最优组合是25∶75。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农业机械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进行小麦赤霉病的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变量筛选提取特征波段,结果表明采用MSC-SPA和SNV-SPA算法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 9和0.900 6,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23 8和0.223 2,筛选波长个数分别为7个和5个。利用SVM和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交叉验证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MSC-SPA-SVM和SNV-SPA-SVM方法的建模集准确率分别为97.08%和94.17%;验证集准确率分别为98.33%和97.50%,均优于MSC-SPA-BP和SNV-SPA-BP模型。为了研究染病小麦的高光谱图像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权重系数选择最佳特征波长为627.698 nm。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特征波长下的特征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别提取特征波长图像的形态参数特征和纹理特征参数等,根据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选择最优的建模特征参数。分别利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建立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结果表明3种识别算法识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氨挥发排放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养分回用为目的,在原状土柱模拟试验条件下,采用间歇密闭式抽气法研究了生活污水灌溉对麦秸还田稻田田面水铵态氮浓度、田面水pH以及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田面水NH_4~+-N浓度,生活污水灌溉则显著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2正常灌溉施肥秸秆不还田稻田处理的总氨挥发量为58.29 kg·hm-2,占总施氮量的24.29%;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田的氨挥发损失,氨挥发损失量增加了近一倍,达总施氮量的45.66%;而生活污水灌溉显著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损失量,氨挥发损失量降至总施肥量的17.26%(秸秆不还田)和32.72%(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与生活污水处理具有显著的正交互作用.在3个肥期中,分蘖肥期氨挥发损失率最高,占总氮肥用量的7.38%~24.44%.3无论秸秆还田与否,氨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_4~+-N浓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田面水pH值则相关性不显著.麦秸还田增加了稻田氨挥发损失,而麦秸还田与生活污水灌溉耦合能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同时污水中的氮可替代44.41%的化肥氮,减少稻季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产量、品质及机收性状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收性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宁油2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量240 kg/hm~2、300 kg/hm~2、360 kg/hm~2,以及种植密度1 hm~23.00×10~5株、3.75×10~5株、4.50×10~5株、5.25×10~5株、6.00×10~5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高施氮量能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与产油量,但籽粒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产油量,产油量在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改变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经济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均可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密度间差异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超过施氮量的差异,施氮量差异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超过密度间差异。随施氮量增加含油量和硫苷含量下降。籽粒脂肪酸组成比较稳定,但芥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加;油酸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株高随施氮量增加升高不明显,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低氮量高密度种植能获得较高分枝点高度;分枝数随施氮量减少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减少。因此,若以减少施肥、节本增效为前提,选择施纯氮240 kg/hm~2,并且在1 hm~23.00×10~5~6.00×10~5株范围内提高密度,有利于获得高产油量和机收性状的形成。


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优化甘蓝型油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再生频率的多个关键因素,包括品种、外植体类型、苗龄、预培养时间以及激素浓度与配比等。结果表明:品种对再生频率影响较大,Westar的外植体再生频率高于宁油18号和中双11号;不同外植体再生频率也存在差异,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显著高于下胚轴;苗龄以4 d较好,预培养时间以2 d较适宜;预培养基中激素2,4-D最适浓度为1 mg/L,分化培养基中,6-BA/NAA比例为10∶1时子叶柄的再生频率最高,为70.79%,6-BA/NAA比例为9∶1时下胚轴的再生频率最高,达到96.73%。经过优化后,油菜外植体再生频率得到显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