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51条记录
青海海东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分布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蚕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53份青海蚕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青海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033,其中青海地方蚕豆品种多样性最丰富,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828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代表了蚕豆形态多样性的87.89%。基于形态性状,把153份蚕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3大组群。第Ⅰ组群,初花天数较长,植株中等,子粒中等,单株荚数和粒数多,单株产量较高;第Ⅱ组群,初花天数较短,株高较矮,子粒小,单株荚数和粒数较多,单株产量低;第Ⅲ组群,初花天数较短,株体较高,单株荚数和粒数少,但子粒较大,单株产量较高。

关键词: 青海 蚕豆 种质资源 形态多样性 聚类分析

69g/L精恶唑禾草EW防除麦田野燕麦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更好的防治春麦田野燕麦杂草。[方法]在青海省对69 g/L精恶唑禾草EW防除春小麦野燕麦的效果及其对作物的安全性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69 g/L精恶唑禾草灵EW不同制剂量于野燕麦2~3叶期(春小麦3~4叶期)兑水300 L/hm2茎叶喷雾,对野燕麦的防除效果达88.41%~98.57%,除草效果和对照药骠马相当。药后20 d,各处理区小麦生长正常。[结论]69 g/L精恶唑禾草EW安全性好、防效高、持效期长,可进一步示范推广使用。

关键词: 精恶唑禾草EW 小麦田 野燕麦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及其亲本的SSR遗传多样性

西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研究了60个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出的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及其3个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3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45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7.3%,平均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3.72个,片段大小介于50~550 bp间。②聚类分析可将全部材料划分为A、B共两大类群,白菜型亲本浩油11号单独聚在A类,两个甘蓝型亲本(E144、039)和60个后代杂交种共同聚在B类,而来源于同一组合的品系又被划分到不同的亚类,没有完全聚到一起,说明利用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创造出来的新型甘蓝型油菜品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与它们的甘蓝型亲本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甘蓝型油菜 春性 SSR标记

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地面热源强度与生物量的初步研究(英文)

中国草地学报 2007 CSCD

摘要:以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为资料,对矮嵩草草甸2002年的地面热源强度和地面热量平衡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矮嵩草草甸的地面均为热源,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地面热源强度的平均值为88.5 W.m-2;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地上生物量与热源强度有正相关关系,而地下生物量与热源强度则出现较复杂的关系,在生长季前期和后期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生长季中期则呈现为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矮嵩草草甸 热源强度 热量平衡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丰产优质粮饲兼用型蚕豆新品种戴韦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种子 2007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省马铃薯卷叶病毒的RT-PCR法检测

西北农业学报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寡聚核苷酸引物,从田间自然感染PLRV的马铃薯病株中提取病毒总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符合设计大小240bp的特异性产物,而对照没有任何扩增产物。建立了快速、准确检验PLRV的分子检测方法,为青海省马铃薯生产中卷叶病毒的检测和防治提供了有效手段。

关键词: 马铃薯卷叶病毒 RT-PCR 病毒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干种子DNA提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进行了应用改进后CTAB方法从半粒大麦种子中提取DNA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干种子中提取的DNA是完整的,多糖等大分子及RNA也被去除;提取的DNA与大麦叶片中提取的DNA是一致的;其PCR扩增产物与从叶片中提取的DNA扩增产物有相同的条带类型。

关键词: 半粒种子 DNA提取 CTAB法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有机碳对高寒草甸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草业科学 2007 CSCD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选择高寒矮嵩草草甸及其开垦后形成的农田和一年生人工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物量和植物-土壤系统固定的有机碳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地上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工草地>农田>高寒草甸(P<0.01),分别为11.83、9.78和4.36 t/hm2;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地下生物量剖面分布均呈倒金字塔形,0~40 cm地下生物量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1),分别为15.74、5.61和1.24 t/hm2。随着高寒草甸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植物群落碳素固定量也随之减小,其序列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农田(P<0.05),其值分别为7.63、6.81和4.51 t/hm2。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地利用 生物量 碳素固定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梭罗草的栽培及保护利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小麦近缘野生植物梭罗草(Kengyilia thoroldianaJ.L.Yang)的分布及特点和人工栽培方法,论述了梭罗草的利用价值,保护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