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缓苏处理对槟榔干果品质的影响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摘要:文章研究了缓苏时间和频次对槟榔干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缓苏时间为1.5h、缓苏频次为2次时,槟榔干果硬度、咀嚼性和弹性较好,品质较佳.


海南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应用昆虫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明确海南地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现状和抗性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及抗性治理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海南海口、三亚两个地区小菜蛾田间种群2011—2014年度对2种药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结果表明:自2011年以来,海口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倍数从2011年的0.95倍,突然发展为2012年的303.18倍,2013年下降为61.37倍,2014年又上升为92.41倍,年度间波动较大;三亚地区的抗性倍数由2011年的1.16倍,逐年上升为2012年的44.00倍,2013年的51.22倍和2014年度的120.62倍,年度间抗性持续上升,达到高抗性水平。海口地区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抗性倍数从2012年的1.19倍,发展为2013年的29.35倍和2014年的30.2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三亚地区的抗性倍数由2012年的4.43倍,逐年上升为2013年的30.48倍和2014年度的54.96倍,年度间抗性持续上升。【结论】海南地区小菜蛾对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均已产生中等水平或高水平的抗药性,抗药性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两个地区的用药环境和用药习惯有关。田间防治时,应减少两种药剂的使用次数,注意轮换其它药剂。


榴莲蜜早结丰产技术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 》 2016
摘要:以解决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Lour.)Spreng.]幼树开花结果难问题为目的,采用3年龄榴莲蜜,采取8种不同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榴莲蜜控梢催花剂"浓度的增大,榴莲蜜的结果数量和产量也增加,"榴莲蜜控梢催花剂"160倍+螺旋剥皮的催花结果效果最好。同时,试验示范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对"榴莲蜜控梢催花剂"的依赖性有所减弱。3年龄"榴莲蜜控梢催花剂"160倍+30cm处螺旋剥皮和6年龄榴莲蜜树喷施"榴莲蜜控梢催花剂"200倍+螺旋剥皮处理都可达到开花结果树率80%以上,亩产量分别为1024kg和1236kg。"榴莲蜜控梢催花剂"可减少降雨对6龄树催花坐果的不利影响。另外,花芽分化对季节的温度变化不敏感,结合适当的栽培技术,可实现榴莲蜜的反季节生产。这项技术解决了榴莲蜜幼龄树开花结果难的技术难题,为榴莲蜜早结丰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添加王草对定安鹅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添加王草对定安鹅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遗传背景相近、体重一致(1742.73±26.51)g的28日龄定安鹅1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饲喂添加0%(对照组)、15%(试验Ⅰ组)、30%(试验Ⅱ组)和45%(试验Ⅲ组)新鲜王草(风干基础)的日粮。试验期为35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末重和日增重均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也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采食量和料重比都显著低于试验Ⅱ和Ⅲ组(P<0.05),也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Ⅰ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而尿酸含量低于其他组(P>0.05)。3试验Ⅰ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略有提高(P>0.05)。综合认为,添加王草可使定安鹅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适宜添加水平为15%。


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分级及其影响因素
《广东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海南主要乡镇面积较大的水田、果园等土壤,对耕作层土壤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进行有效硒含量测定,研究海南省各市(县)区域农田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在0.9~84.8μg/kg之间,平均值为21.717μg/kg,集中在全国高水平8~20μg/kg内的占全岛土壤总面积的76.38%;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355 mg/kg,73%属于全国中高等水平(>0.175 mg/kg);52.0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 H值集中分布在5.0~5.5之间,占全省总面积的69.19%,强酸性(p H4.5~5.0)样点占39.62%;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指呈负相关,与全硒、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强、分布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酸碱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海南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敏感性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海南白沙、文昌等市县生姜主要种植区采样,经分离、纯化,获得生姜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27株,采用抑菌圈法对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敏感性差异明显,同一来源地的不同菌株也有一定的差异。EC50值分布在3.22~71.07μg/m L,平均EC50为34.69μg/m L;其中,白沙荣邦RB-2菌株最敏感,EC50为3.22μg/m L;而白沙邦溪BX-3菌株敏感性最低,EC50为71.07μg/m L。敏感性分布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EC50值表现连续,符合正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34.69μg/m L可作为海南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敏感性基线,用于海南生姜青枯病菌对农用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
关键词: 生姜青枯病菌 农用链霉素 EC50值 敏感性 敏感性基线


海南普通野生稻耐旱和耐盐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海南普通野生稻耐旱和耐盐资源,分别在防雨透光的薄膜棚内和0.7%盐溶液的环境下,对49个居群490份材料进行苗期耐旱性和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490份普通野生稻材料中有9份材料表现1级高耐旱且存活率大于80%,占1.84%;31份材料3级耐旱,占6.33%;没有发现高耐盐材料,但有28份材料耐盐3级且死叶率介于5%~25%之间,占鉴定总数的5.71%。这些耐旱和耐盐普通野生稻资源分别来自海南省海口市、文昌市、澄迈县等沿海地区,本研究可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进一步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海南省菠萝蜜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腐病是菠萝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未见相关报道。为确定菠萝蜜根腐病病原,2013-2014年从海南省11个市县采集菠萝蜜病根样品15份,按照常规分离方法,获得62个分离物,对出现频率最高的优势菌采用柯赫氏法鉴定其致病性,应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分离物种类,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研究其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62个分离物,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属于11个属(种),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引起菠萝蜜根部腐烂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明显,其最佳培养基为菠萝蜜幼果煎汁培养基;温度、p H值、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差异显著,菌丝生长最佳温度为28℃,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3℃10 min,孢子最佳萌发温度为25℃,菌丝生长最佳p H值为7,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铵。根腐病是菠萝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其病原未见相关报道,这是首次关于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导致菠萝蜜根腐病在我国发生和研究的报道,通过此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