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芦笋全雄试管苗的繁育技术
《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给芦笋全雄试管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途径,以大田芦笋茎段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建立芦笋全雄试管苗繁育技术。结果表明:0.1%升汞溶液消毒8min最佳,外植体污染率为0,成活率达100%;以MS为基本培养基,6-BA浓度为0.4mg/L时,外植体芽诱导率最高,达100%;6-BA和NAA配合使用,继代增殖最佳,繁殖周期为30d,增殖系数为5.88;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0mg/L IBA、0.1mg/L NAA、1.0mg/L PP333和15mg/L Spm时,生根率为86.67%,根多、长、粗壮,且有须根,利于炼苗移栽成活。


硒锌交互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硒(0、0.05、0.5、1、2 mg/L)、锌(0.05、0.5、1、2 mg/L)配施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硒浓度<2 mg/L,0.05 mg/L<锌浓度<2 mg/L),同浓度锌与不同浓度硒配合施用,硒浓度越小蕹菜产量越高;同浓度硒与不同浓度锌配合施用,产量均为锌0.5 mg/L的处理最高。而低锌(0.05 mg/L)条件下,随着配施硒浓度的增加,蕹菜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当锌硒浓度均为2 mg/L时,蕹菜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且出现中毒现象。其中锌浓度为0.5 mg/L、硒浓度为0.05 mg/L的处理蕹菜长势最好,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硒锌配施增加了蕹菜锌、硒、Vc、蛋白质以及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但对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硒、锌浓度均为1 mg/L的处理对提高蕹菜营养品质的效果最好。但是,总体而言,硒锌配施最理想的水平是硒浓度为0.05 mg/L、锌浓度为0.5 mg/L,因为此配施浓度显著增加了蕹菜产量(产量是硒、锌浓度均为1 mg/L的处理近3倍),而且还提高了蕹菜的品质。


硒锌交互对蕹菜矿质营养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0、0.05、0.5、1 mg/L)、锌(0.05、0.5、1 mg/L)配施对蕹菜矿质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锌肥增加了蕹菜N、P、Ca、S、Cu、Zn含量,降低了K、Mg、Fe、Mn、B含量。硒锌配施提高了蕹菜N、S、Cu、Zn含量,降低了Fe、Mn、B、Mg含量,对蕹菜P、K、Ca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就硒锌微肥配施浓度对蕹菜矿质营养元素积累而言,硒锌配施浓度不宜过高,以中低浓度锌(0.05、0.5 mg/L)配施低浓度硒(0.05 mg/L)效果好。


海南辣椒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15年3月调查了海南省海口、琼海、万宁、儋州等市(县)的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病情,对采集的样本分离出的7株纯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及形态学观察,通过生长速率法及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嘧菌酯对辣椒炭疽病病原菌菌丝和孢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DM4-2和DZ1-3为黑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菌株NP3-9、NP5-3、DZ2-7、HN5-11和HN2-6均为胶胞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各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显示,相对于菌丝,其病菌孢子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更高;相对于胶胞炭疽菌,黑点炭疽菌菌株DM4-2和DZ1-3对嘧菌酯更为敏感。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胶胞炭疽菌 黑点炭疽菌 嘧菌酯 敏感性


海南南药黎药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经济研究导刊 》 2016
摘要:分析海南南药黎药开发利用的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南发展南药黎药产业的思路、对策,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太阳能杀虫灯对蔬菜害虫的诱杀效果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海南永发昱隆牌太阳能杀虫灯为试材,采用灯控区与非灯控区的比较方法,研究了太阳能杀虫灯对蔬菜害虫的诱杀效果,调查了其诱杀害虫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昱隆牌太阳能杀虫灯具有诱杀害虫种类多、诱杀虫量大、对天敌益虫伤害小等优点。同时,气象因素会影响其日诱虫量,日诱虫量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雨水、云量和月光相关。在不同蔬菜生产中使用太阳能杀虫灯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16.0%~47.0%,减少劳动力用工量14.1%~32.0%,节约防治成本,降低蔬菜中农药重金属残留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在蔬菜生产基地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象耳豆根结线虫Hsp70基因相关功能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sp70基因的表达量在研究中常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来反映机体的状况。为了研究象耳豆根结线虫Hsp70基因相关功能,本研究前期成功构建了p EASY-E1-Me Hsp70和p ET30a-Me Hsp70两个原核表达载体,通过热激转化将其分别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进行表达。对转入Me Hsp70基因的大场杆菌BL21、转入空载的大肠杆菌BL21和大肠杆菌BL21原始菌种在55℃、65℃进行热稳定性测定,在37℃、200 r/min条件下进行生长曲线测定。热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转入p ET30a-Me Hsp70基因的大场杆菌生存时间较长,而转入p EASY-E1-Me Hsp70的菌株、转入空载的菌株和原始菌株热稳定性都相对较差。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发现Me Hsp70基因均有上调表达,转入p ET30a-Me Hsp70基因的大场杆菌Hsp70基因水平高于其他菌株。生长曲线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菌株与原始菌株生长曲线基本一致,转入p ET30a-Me Hsp70载体的菌株调整期滞留时间长于其他菌株。该项研究表明Me Hsp70基因能够提升大肠杆菌BL21的抗应激能力和影响大肠杆菌BL21的生长,为进一步开展Me Hsp70基因在象耳豆根结线虫生长过程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象耳豆根结线虫 热休克蛋白70基因 大肠杆菌 抗逆性 生长曲线


越南紫薯脱毒种苗生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热带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充分发挥海南气候资源优势,增强海南甘薯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海南甘薯产业的发展,引进越南紫薯优良品种,并针对其研究建立了一套越南紫薯脱毒种苗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集成了相配套的越南紫薯脱毒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