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褐口蘑异地栽培的栽培料配比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02
摘要:为了把张家口坝上高原著名的特点——褐口蘑在南部进行人工栽培,用不同栽培原料并调整其配比进行人工栽培试验,通过调查料发酵情况,菌丝吃料情况,出菇情况,逐步摸索出适合河北南部人工栽培口蘑的最佳栽培料配比。结果表明:合理比例的玉米秸和鸡粪是河北南部栽培褐口蘑较为理想的原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玉米摘穗过程中籽粒破碎和籽粒损失率的因素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0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降低玉米的收获损失 ,该文通过摘穗板式摘穗机构的正交试验方法 ,对在玉米摘穗过程中影响籽粒破碎和籽粒损失率的 4个因素——摘穗板的形式、拉茎辊转速、籽粒含水率、机具前进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籽粒破碎率受籽粒含水率的影响最大 ,受摘穗板形式和拉茎辊转速影响次之 ,受前进速度的影响较小。籽粒损失率受拉茎辊转速的影响最大 ,受摘穗板形式的影响次之。当籽粒的含水率较低 (30 %左右 )、摘穗板的形式为弯板、拉茎辊转速为中速度 (6 0 0~ 70 0 r/ m in)时进行玉米的摘穗作业时 ,综合指标较好
关键词: 玉米收获机械 摘穗装置 玉米果穗 玉米籽粒 试验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期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与保障
《河北农业科学 》 2002
摘要:从新时期农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出发,分析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特点,提出了农业技术创新机构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措施和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洲玉米螟1代和2代成虫行为生物学研究——Ⅰ栖息与交尾场所及夜间行为动态
《张家口农专学报 》 2002
摘要:明确了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第1、2代成虫在河北省的主要栖息和交尾场所。其中,2代发生区的第1代成虫有75.6%~100%在水稻上交尾,无水稻栽培地区主要在谷子、花生、大豆和杂草上交尾;3代发生区的1代成虫主要在春播谷子和大豆上交尾,2代成虫在夏播谷子和大豆上交尾的比率分别为6.1%~68.6%和20.0%~91.7%。成虫白天栖息与夜间交尾的场所一致。2代成虫极少在玉米和高梁上交尾,除产卵外,几乎不在这两田内停留。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成虫 行为生物学 栖息 交尾 夜间行为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