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达氏鲟精巢细胞消化分离和超低温冷冻保存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两种酶对精巢细胞的消化效果,探究抗冻剂、降温程序、糖类和卵磷脂对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精巢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获得消化冻存后高存活率的细胞。实验使用0.25%胰蛋白酶和2 mg/m L胶原酶H+500 U/m L中性酶II的组合酶对达氏鲟精巢细胞进行消化,获得不同消化时间内的活细胞数量。另外,还研究了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10%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甲醇(MET)作为抗冻剂,采用-1℃/min慢速降温以及直接投入液氮中的快速降温方法冻存,冷冻稀释液采用D-海藻糖或同浓度D-蔗糖,以及添加5%、8%、11%卵磷脂对冻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消化酶在同一时间消化所得的活细胞数和活细胞率无显著差异,并且都在3 h获得最多活细胞。慢速降温的冻存效果极显著地好于快速降温(P=0.01)。不同抗冻剂的保存效果差异显著,复苏后细胞相对存活率EG(51.70%±5.24%)>MET(45.09%±3.15%)>DMSO(40.18%±3.90%)。不同糖对达氏鲟精巢细胞冻存效果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的卵磷脂冻存效果有极显著差异。含8%卵磷脂的冻存液对细胞的冻存效果最好,细胞存活率可达(93.55±2.56)%,培养10 d后细胞数目为0 d时的3.19倍。
关键词: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胰蛋白酶 冷冻保存 抗冻剂 卵磷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技术对工厂化海参养殖池水质的影响及应用
《水产养殖 》 2016
摘要:生物絮团技术可有效调节和净化水质。本研究在室内工厂化海参养殖车间进行,把生物絮团应用到海参养殖中,研究生物絮团对养殖水质的影响及对海参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分析,其中在氨氮方面,试验组为0.022 mg/L,而对照组的为0.053 mg/L。从养殖结果看出,试验组的平均产量为24.5 kg,对照组为20.5 kg,产量多出4.0 kg。生物絮团在海水养殖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解决水产养殖系统能量利用率低、环境富营养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省北长山岛海岸滑坡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
《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无人机航拍、探地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和位移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建立的海岸滑坡周期性和实时性监测预警系统,获得了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的北长山岛海岸滑坡体监测数据。山东省北长山岛海岸滑坡位于长岛县山后村附近,因开山采石造成山体陡立形成临空危险面而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内部节理和裂隙及千枚岩层的存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人为采石和暴雨等极端条件是导致滑坡发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山体呈现整体下滑而顶部向外拉张的趋势,累计滑动距离超过0.3m,高程变化5.0~10.0m,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的特点,其滑动距离与降雨量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日降雨量大于80mm时滑坡体失稳。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导致了北长山岛滑坡体的发生,其成因机制特别是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演化特征研究对丰富和发展海岛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原特提斯洋(Ⅰ):南北边界和俯冲极性
《岩石学报 》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特提斯洋是从新元古代Rodinia裂解到早古生代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复杂成因的洋盆。长期以来对原特提斯洋的南、北边界及其早古生代末俯冲极性还存在争论,而这是恢复重建Pangea超大陆聚合前构造背景的关键。本文综合利用野外地质、构造、岩浆、沉积学、地球化学、构造年代学和层析成像等最新成果,以期界定原特提斯域的南、北边界位置,确定原特提斯洋边界俯冲极性。集成分析结果表明,北界为古洛南-栾川缝合线(或宽坪缝合线)及其直至西昆仑的西延部分;南界为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缝合线。原特提斯洋北部在华北-阿拉善-塔里木陆块泥盆纪向南俯冲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型弯山构造,现保存在祁连-阿尔金-柴达木地区的中国中央造山带内。原特提斯洋南部分支也可能在泥盆纪闭合,使得包括羌北、若尔盖、扬子、华夏、布列亚-佳木斯等在内的大华南陆块、印支陆块等也向南俯冲与冈瓦纳北缘发生了聚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2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的营养价值与畸形原因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cm、(71.12±1.45)%和(22.43±0.12)cm、(71.28±0.39)%,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cm、(78.58±0.20)%差异显著;(2)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含量为(3.55±0.06)%,与正常鱼和鳃颌畸形鱼(2.71±0.07)%、(2.48±0.01)%差异显著;(3)脊椎畸形鱼的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7.55±0.65)%、83.04,鳃颌畸形鱼分别为(15.89±0.11)%、73.82,低于正常鱼的(19.86±0.52)%和89.25;(4)从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4个方面对3种类型鱼的肌肉品质评价研究表明,上述4个指标值的大小(规律)为正常鱼>脊椎畸性鱼>鳃颌畸形鱼。两类畸形鱼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鱼,其中鳃颌畸形鱼的最低。实验还对3类鱼脊椎、鳃颌骨中的Cu、Zn、Fe、Mn、Ca、P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脊椎中其他各元素间含量差异不显著,仅有Fe、Mn差异显著,说明Fe、Mn可能造成人工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脊椎畸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真菌厌氧降解PCB180的初步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分离的HTTD-Z0901等4株优势海洋半知菌(标记为LC1、LC2、LC3和LC4),经富集培养后接种,进行2,2',3,4,4',5,5'-七氯联苯(2,2',3,4,4',5,5'-Heptachlor biphenyl,PCB180)的移除和诱导后真菌生物膜变化的研究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消除吸附作用贡献后,4株真菌对PCB180的厌氧降解率为2.04%~75.63%;在1~15 d范围内,降解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平稳的趋势;整体上4株真菌的降解效率为LC3>LC4>LC2>LC1。其中,LC3、LC4对PCB180的厌氧降解率在降解10 d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75.63%和49.34%;LC1和LC2对PCB180的厌氧降解率在降解7 d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27%和19.15%;不同的真菌对PCB180的厌氧降解率差别较大,LC3菌株对PCB180的厌氧降解率可以达到75.63%,LC1菌株最大只有8.27%。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发现不同真菌的分生孢子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孢子聚合程度增加、孢子形状变化以及原有的标志性特征的消失等。这些结果表明经PCB180诱导的真菌生物膜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可能是真菌依靠生物膜对抗PCB180胁迫而产生的自我防护的直观表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早期发育阶段游泳能力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斜带髭鲷和紫红笛鲷在早期发育过程中游泳能力,以及盐度、光照、昼夜时间、饥饿和再投喂对游泳能力的影响,旨在为优化其苗种培育工艺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斜带髭鲷游泳能力指数为:1 cm:48.60;2 cm:122.40;3 cm:242.40;4 cm:397.20。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25~35的盐度区间,盐度越高,影响越显著;不同体长组紫红笛鲷幼鱼的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1 cm:111.90;2 cm:258.00;3 cm:285.00;4 cm:318.00;且随着游泳时间延长,巡游速度线形下降。在15~35的盐度范围内,紫红笛鲷巡游速度最大,且随着生长,盐度越低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在0~2 460 lx的光照范围中,1,2,3 cm规格的斜带髭鲷巡游速度随着光照度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且差异显著;而光照对巡游速度的影响随紫红笛鲷生长而减弱;紫红笛鲷的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其次为傍晚,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2种鱼在饥饿的前2 d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但随即下降明显。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生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下扬子构造演化及叠合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对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并已显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在系统研究扬子块体构造旋回演化及沉积发育的基础上,以地质类比为手段,剖析了上、下扬子区宏观地质特征的异同,认为上、下扬子区叠合盆地演化具有"早期统一、晚期分异"的特征,主要控制因素是扬子块体与周缘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分异的界限大致是以印支运动为界。通过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上、下扬子区典型叠合盆地成藏要素存在时空关系上的可类比性,并与构造旋回具有良好的耦合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对南黄海盆地勘探的指示意义,认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是南黄海油气突破的潜力区,深层油气勘探需重点关注,以及古隆起对油气聚集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扬子块体 南黄海盆地 四川盆地 叠合盆地 构造演化 成藏要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对罗非鱼注射和口服免疫的效果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腹腔注射、口服两种免疫途径探讨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免疫保护效果。将制备的迟缓爱德华菌菌蜕疫苗(ETG)和福尔马林灭活疫苗(FKC)采用腹腔注射、口服两种免疫途径免疫罗非鱼,分别于免疫后14d、21d和28d采集罗非鱼血清、头肾、脾脏,测定血清中抗体Ig M水平,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及罗非鱼头肾和脾脏中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Caspase3等细胞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并通过攻毒试验得到菌蜕疫苗、福尔马林灭活疫苗两种疫苗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免疫组罗非鱼的血清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高于(P<0.01)对照组,ETG注射组抗体效价极显著高于(P<0.01)FKC口服组。免疫28d,免疫组SOD、ACP酶活力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Group E、F);在头肾中,免疫组(Group A、B)TNF、IL-1和IFN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Group E、F)。在免疫保护试验中,所有免疫组的免疫保护率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注射、口服菌蜕疫苗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79%、77%,注射、口服灭活疫苗组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2%、60%,但两种疫苗免疫保护率无显著差异。试验研制的菌蜕疫苗得到更高的免疫保护率,菌蜕疫苗在预防罗非鱼爱德华菌病中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