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福建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结构优化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科学安排区域经济作物用地布局与规模,推进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型化经营,根据福建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适宜性和农产品市场需求及种植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线性规划及专家辅助决策方法对福建省规划期内(2015年)主要经济作物用地规模与布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春花生、秋花生、烤烟和甘蔗用地适宜规模分别14.85万hm2、3.71万hm2、8.02万hm2和3.02万hm2,全省主要经作总产值为350382.6万元。优化后的全省主要经济作物用地形成如下区域布局:Ⅰ、闽东南沿海春花生用地区,Ⅱ、闽东南沿海、闽西秋花生用地区,Ⅲ、闽西、闽中、闽北烤烟用地区,Ⅳ、闽南甘蔗用地区。
关键词: GIS 线性规划 土地利用 结构优化 经济作物 适宜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RAPD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抽取108个随机引物对40个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的DNA进行RAPD-PCR扩增实验,发现有71个随机引物能够扩增出清晰的、稳定的、具有多态性的RAPD条带。结果表明,71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567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99条DNA带,其中434条DNA带具有多态性,占总数的76.5%。基于RAPD-PCR扩增资料,采用欧氏距离平方系数和组间连接法,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40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类群划分。当取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为20.5时,所有品种分为三大类;当取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取8.5时,40种双孢蘑菇菌株可被分为6个类群,此结果与双孢蘑菇菌株群的同工酶分类研究结果相当吻合。
关键词: 蘑菇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水稻茎叶优势表达锌指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通过RT-PCR分析,鉴定了一个在水稻茎、叶中特异表达的锌指基因OsZF153。利用PCR扩增了OsZF153基因上游约2 kb启动子区,构建了启动子与GUS的融合表达载体pCZF153P-GUS。pCZF153P-GUS转基因T0植株GUS活性分析显示: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叶、颖壳中检测到GUS活性,其中茎和叶GUS表达活性较强,而根和颖壳表达较弱,在雄蕊和雌蕊及种子不同发育阶段中没有检测到GUS活性,表明OsZF153启动子是一个水稻非生殖器官表达,且在茎、叶中优势表达的启动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新城疫病毒F48E9强毒株NP基因的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根据GenBank登录的鸡新城疫病毒N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对F48E9强毒株NP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连入pMD18-T载体,通过PCR和酶切鉴定出阳性重组质粒,经测序后获得F48E9 NP基因序列。经分析发现该基因的ORF总长为1 470 bp,编码489 aa,NP蛋白有4个高度保守的Cys位点,分别位于第55、78、139、213位,且在401~440位和461~481位区域变异较大。将F48E9株与19株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得到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9%~92.3%,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为92.2%~98.0%,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48E9株相对独立,与参考毒株的遗传距离较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