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除草剂对空心莲子草的控制作用评价
《植物保护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氯氟吡氧乙酸、草甘膦和五氟磺草胺对不同生育期空心莲子草的控制作用,以株防效、鲜重防效和再生抑制率为指标,评价了不同除草剂对空心莲子草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药后7 d,氯氟吡氧乙酸、草甘膦和五氟磺草胺对不同生育期空心莲子草的株防效,均低于15%;药后15 d,氯氟吡氧乙酸和草甘膦对不同生育期的空心莲子草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均达100%,但五氟磺草胺对不同生育期的空心莲子草的株防效较差。药后30 d,氯氟吡氧乙酸和五氟磺草胺对不同生育期空心莲子草的再生抑制作用较强,抑制效果达74%以上;草甘膦对生长后期的再生抑制作用达81.3%。空心莲子草苗期对不同除草剂的反应最为敏感。氯氟吡氧乙酸可以作为水生环境和旱生环境下防除空心莲子草的重点药剂,草甘膦可用于旱地空心莲子草的防除,五氟磺草胺可作为水生环境条件下防除空心莲子草的主要药剂之一。
黄曲条跳甲对敌敌畏抗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采用敌敌畏进行连续2次的黄曲条跳甲种群汰选,以获得中高抗个体,并测定汰选种群和对照种群的药剂敏感性,以及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及动力学常数。结果表明敌敌畏汰选种群的LC50略高于对照种群,羧酸酯酶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0081,米氏常数Km为0.6179,均明显小于对照种群的最大反应速度(Vmax=0.0849)和米氏常数(Km=2.3699);敌敌畏汰选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为0.0074 OD412.insect-1.min-1,低于对照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0.0096 OD412.insect-1.min-1),且差异显著;敌敌畏汰选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比活力为0.0050 OD340.insect-1.min-1,高于对照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比活力(0.0036 OD340.insect-1.min-1),二者差异显著。说明黄曲条跳甲的抗药性与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提高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巢式PCR检测鸭圆环病毒浙江株及其全基因序列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应用巢式PCR(nested PCR)技术对收集自浙江温州种番鸭进行鸭圆环病毒核酸扩增,并对测定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用套式引物扩增出目的条带片段大小约为340 nt。根据序列测定结果设计1对反向引物用于测定病毒基因组余下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圆环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995 nt,其ORF-V1编码292个氨基酸,ORF-C1编码25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本试验株与番鸭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EF451157)和半番鸭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EU344804)的同源性最高,均高达99.2%,与鸭圆环病毒欧洲(德国)分离株和北美(美国)分离株在同一支遗传进化关系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的研究方法估算1996—2006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6—2006年福建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总体呈减—增—减趋势,在2000年达到最低值。不同服务功能组分中,森林、水域和农田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较大,占总价值的95.91%~96.18%;不同服务功能类型中,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19.28%~19.55%,而食物生产功能的价值最低;不同空间结构上,南平、三明和龙岩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远高于其他地区。本研究为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遗传多态性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7个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菌株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带,其中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8.82%。UPGMA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的37个菌株划分为7个遗传聚类组(RAPD Group),其中31个菌株集中在RG2和RG6两个聚类组中;菌株间遗传距离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从0.08到0.95。结果表明:供试的福建省不同地理来源的花生青枯病菌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37个花生青枯病菌菌株间存在一定遗传相似性,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域之间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江流域表面水体中大肠杆菌毒素基因的多重PCR检测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福建闽江流域中大肠杆菌及其携带的毒素基因。对闽江流域上游至下游7个断面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大肠杆菌12种毒素基因进行多重PCR检测。从鉴定得到的1 231株粪大肠杆菌中检出10种毒素基因,其中具有扩散性黏附素(aidA-I)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占总数的12.99%,具有热不稳定肠毒素(elt)和热稳定肠毒素(astA)基因的大肠杆菌次之,分别占总数的5.8%和5.4%,同时检测出了少数高危菌株的主要致病因子,如志贺氏毒素(Stx2e)和耐药性因子(sepA)等。鉴定表明,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包括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本文建立了闽江流域含毒素基因的大肠杆菌的大批量、快速检测方法,为实地监测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环境生物学 闽江流域 大肠杆菌 毒素基因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