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的比较分析

动物营养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测定,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的营养品质。试验选取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15尾(体重71~139 g、体长13.4~18.9 cm)、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3尾(体重90~147 g、体长14.8~20.4 cm)、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投喂冰鲜杂鱼)10尾(体重578~639 g、体长31.3~36.7 cm)作为样本。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组织中的一般营养成分及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68.07%,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分别高出了32.3%、20.6%(P<0.05),而全鱼粗脂肪含量则为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显著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1龄和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P<0.05),各样本间肌肉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样本的肝脏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粗蛋白质含量按照野生1龄、养殖1龄、养殖2龄的顺序依次显著降低(P<0.05),而粗脂肪含量则呈现与粗蛋白质相反的变化。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均检测出18种氨基酸,而且在含量上养殖红鳍东方鲀大多数均显著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SS)和化学评分(CS),红鳍东方鲀肌肉中赖氨酸的含量相对较为丰富,且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其次为养殖1龄红鳍东方鲀,最后为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肌肉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且野生和养殖红鳍东方鲀脂肪酸组成相似,野生1龄、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差异不大(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则以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最高,为51.54%,但是各样本间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均较丰富,其中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DHA的含量分别比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高出了24.7%、27.2%(P<0.05),而且养殖1龄和养殖2龄红鳍东方鲀EPA+DHA的含量也显著高于野生1龄红鳍东方鲀(P<0.05)。由此可知,红鳍东方鲀营养组成合理,且养殖红鳍东方鲀营养品质优于野生红鳍东方鲀。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品质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对南太平洋辐合带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的局地气候效应,利用Hadley中心的海温数据集Had ISST以及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South Pacific Subtropical Dipole,SPSD)对南太平洋辐合带(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SPCZ)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物理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事件线性独立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有明显的季节锁相,于12~2月达到峰值并显著影响SPCZ降水带的位置。其中,正偶极子事件(简称"正事件")期间偶极子东北极区域(暖海温)水汽辐合上升,降水增多;而在偶极子西南极区域(冷海温)水汽辐散下沉,降水减少,因此SPCZ降水带偏北。负偶极子事件(简称"负事件")则相反,东北极降水减少的同时西南极降水增多,从而SPCZ降水带偏南。本研究关于SPSD与SPCZ关系的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南太平洋的年际气候变异和海气相互作用。

关键词: 南太平洋副热带偶极子 南太平洋辐合带 海面温度 降水 大气环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体系改性粘土对浒苔(Ulva prolifera)微观繁殖体去除及萌发的影响

海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2种无机改性粘土在3种不同改性配比下对浒苔微观繁殖体去除效果及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去除率随改性粘土及改性剂用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条件下硫酸铝(AS)改性粘土对浒苔微观繁殖体的去除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PAC)改性粘土,其中1∶5PAC改性粘土在0.5g/L时去除率为62%,AS改性粘土则可达到80%。添加改性粘土后上层水体中浒苔微观繁殖体相对萌发率随改性粘土及改性剂用量的升高而降低,总体系相对萌发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在改性剂浓度为0.1g/L时相对萌发率达到最高。两种改性体系中微观繁殖体在1∶3配比、1.0g/L浓度下均未能萌发。该结果显示,改性粘土可以有效去除浒苔微观繁殖体并抑制其萌发,这为我国绿潮灾害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浒苔 微观繁殖体 改性粘土 去除 萌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常振幅衰减技术在多道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道地震数据受过船干扰噪声影响,往往在测线炮集上发育高振幅噪声,这些噪声严重影响多道地震成像效果.针对测线噪声振幅异常高的特点,采用异常振幅衰减技术进行处理.通过对不同域、不同空间中值滤波宽度、不同时间窗口和不同门槛值处理效果的对比,确定最佳的参数组合并实现对渤海某多道地震测线高振幅噪声的有效去除.处理结果表明,经过异常振幅压制后的叠加剖面信噪比提高,剖面的品质得以提升,这为后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高振幅噪声 过船干扰 异常振幅衰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深条件下刺参养殖池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特征

生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调查了荣成靖海湾3个不同水深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内大型底栖动物的构成,以了解不同水深对刺参养殖池塘环境条件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3个不同水深梯度池塘(1#浅水位、2#正常水位和3#高水位)底部光照强度、叶绿素a(Chla)和总有机物(TOM)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各池塘水温差异不显著。光强、Chla和TOM含量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均表现为1#池塘显著高于3#池塘;秋季各池塘间光强和TOM含量差异不显著,Chla含量则表现为3#池塘显著高于1#池塘。各季节3个池塘间大型底栖动物在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夏季均表现为1#池塘显著高于3#池塘,秋季和冬季则相反;春季1#池塘丰度显著高于3#池塘,生物量则差异不显著。这些差异主要与其各自优势种及其优势度指数大小有关。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1#池塘高于3#池塘,春季则相反,冬季各池塘间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各季节3个池塘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水深梯度对刺参养殖池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造成显著性影响。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各季节对3个池塘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起主要作用的物种为各个池塘的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深、Chla和TOM含量为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关键词: 水深 刺参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潍坊人工沙滩海滩剖面演变特征及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潍坊人工沙滩二期工程竣工后海滩实测地形剖面进行研究,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提取海滩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6次剖面监测数据中的前3个模态的空间特征函数和时间特征函数,分析竣工养护后海滩剖面的时空演变特征及海滩的平面变化特征。第一特征函数表示竣工后海滩的总体冲淤变化,受到东西两侧丁坝加长和中间T型坝修建的影响,剖面的侵蚀程度较一期工程明显减小;第二特征函数表示受地形和水动力作用影响,前滨带出现滩肩剖面和沙坝剖面的相互转化;第三特征函数反映风暴潮、人为因素等偶然因素的影响;从平面特征来看,人工沙滩中部、东部较西部侵蚀严重。可见,二期工程建设起到了优化的目的,大大改善了人工沙滩的侵蚀,但仍需要持续有规律的对海滩进行监测,进一步深化对人工养护沙滩建设和维护的认识。

关键词: 人工沙滩 经验正交函数 淤泥质潮滩 时空演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大型钵水母幼体对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捕食选择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中国近海常见大型钵水母对鱼类资源补充的影响,本实验利用清除率法比较研究了伞径4 cm的3种大型水母幼体—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和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仔稚鱼的捕食量。结果表明,3种水母均可捕食牙鲆和许氏平鲉仔稚鱼,其捕食率随仔稚鱼生长而降低,其中海月水母可捕食规格<15 mm牙鲆和<20 mm许氏平鲉,海蜇能够捕食规格<20 mm牙鲆和<30 mm许氏平鲉,沙海蜇可捕食<30 mm许氏平鲉;仔稚鱼密度对水母捕食率影响不显著,牙鲆的变态和底栖生活是其逃避被水母捕食的有效手段;不同水母物种对仔稚鱼的捕食效率主要与其活力相关,水母结构和毒性也是重要因素,相同规格3种水母对仔稚鱼捕食率由高到低为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水母与鱼类的动态关系,研究海洋鱼类的自然资源补充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月水母 海蜇 沙海蜇 仔稚鱼 清除率 捕食选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QDZ03孔稀土元素组成与物源判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最近在山东半岛南部滨浅海区获得的全取心QDZ03孔做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和钻孔沉积物物质来源。根据钻孔稀土元素的垂向变化特征,并结合沉积物粒度、颜色、测年等其他指标,QDZ03孔可分为5段,包括2个海相段和3个陆相段,海相段的稀土元素总量略大于陆相段。钻孔稀土元素总量为83.87~219.26μg/g,平均值为167.55μg/g,与北美页岩平均值相当,高于上部地壳和黄河沉积物平均值。通过稀土元素配分模式、Ce-La元素的DF判别函数及LREE/HREE与ΣREE关系分析认为,钻孔沉积物物质来源在晚更新世前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晚更新世前,物源可能是混合源或受到后期环境改造影响较大,晚更新世以后,钻孔沉积物主要受到五龙河和黄河沉积物的影响,尤其是近2 000a以来,钻孔沉积物物质与黄河沉积物接近程度最高。

关键词: 稀土元素 QDZ03孔 物源 山东半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韩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杂交子一代高温与盐度耐受性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和刺参韩国群体(K)进行完全的双列杂交,得到4个交配组合C(♀)×C(♂)?K(♀)×K(♂)?K(♀)×C(♂)和C(♀)×K(♂)。各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刺参在16℃、盐度为31的海水中暂养7 d,然后转移到温度或盐度按以下4种方式改变的实验海水中:1)实验海水温度以1℃/h的速率上升;2)刺参被转移到梯度的高温海水(27℃、28℃、29℃、30℃和31℃)中;3)实验海水的盐度以2 psu/h的速率上升或者下降;4)刺参被迅速转移到梯度的高盐度(36、38、40、42和44)或者低盐度(21、19、17、15、13和11)的海水中。统计单个实验中刺参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温度渐升时,C(♀)×C(♂)和C(♀)×K(♂)组的最高存活温度(Survival temperature maximum,STMax)显著高于K(♀)×K(♂)组,C(♀)×C(♂)和C(♀)×K(♂)组刺参存活率为50%时的温度(50%critical temperature maximum,50%CTMax)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温度突升时,两杂交组的半数致死高温(Median lethal temperature,LT50)高于韩国自交组,但低于中国自交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盐度渐升时,C(♀)×K(♂)组的半数致死高盐(50%critical salinity maximum,50%CSMax)显著高于韩国自交组(P<0.05)。盐度渐降时,K(♀)×C(♂)组的半数致死低盐(50%critical salinity minimum,50%CSMin)显著低于K(♀)×K(♂)组(P<0.05)。盐度突降时,K(♀)×C(♂)组的耐受盐度下限(Lower salinity tolerance limit,LSTL)显著低于K(♀)×K(♂)组(P<0.05)。研究表明,中韩杂交刺参在温度和盐度耐受性方面有一定的杂种优势,意味着通过杂交育种,刺参的抗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

关键词: 刺参 杂交 高温耐受性 盐度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著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俯冲增生造山带 微陆块 原特提斯洋 古亚洲洋 环冈瓦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