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温度 胚胎发育 仔鱼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饮用水中的Mn~(2+)

分析试验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了饮用水中的Mn~(2+)。探讨了仪器自身条件和不同的底液条件对Mn~(2+)的峰高和峰型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Mn~(2+)的峰高和峰型,确定测量Mn~(2+)的最佳条件如下:Hg面积为0.52 mm2、搅拌速率为3000 min~(-1)、富集时间为320 s、平衡时间为20 s、起始扫描电压为-1.65~-1.60 V、终止扫描电压为-1.25 V、富集电压为-1.70 V、扫描速率为0.01V/s、振幅为25 m V,底液为0.5 m L的0.2 mol/L的Na_2HPO_4和5.0 m L的0.5 mo L/L的H_3BO_3溶液。在0~21.75μg/L范围内,峰电流与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R=0.998。在最佳条件下测定饮用水中的Mn~(2+),质量浓度为0.718~2.033μg/L,RSD为2.1%~9.7%,检出限为0.015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8%~107.9%,RSD%为1.7%~10%。

关键词: 差分脉冲伏安法 饮用水 Mn2+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的营养成分及加工品质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不同养殖环境和食性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的营养成分和加工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对鱼体的解剖测量结果显示,梭鱼头重占体重的比例为17.09%,低于黑石斑鱼和草鱼。对3种鱼的胶原蛋白和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石斑鱼肌肉可溶性与不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22 mg/ml和2.12 mg/ml,梭鱼含量次之,分别为0.05 mg/ml和0.82 mg/ml。黑石斑鱼的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44.37%),梭鱼为32.80%,均显著高于草鱼(24.50%)。6种必需氨基酸总含量:草鱼最低,为53.31%,梭鱼为57.14%,黑石斑鱼最高,为62.64%,三者之间差异显著。肌肉脂肪酸检测显示,梭鱼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为41.26%(P<0.05);黑石斑鱼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最高,为34.58%(P<0.05)。梭鱼二十碳五烯酸(EPA)的含量为8.27%,与黑石斑鱼(7.85%)无显著差异。黑石斑鱼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最高,为13.51%,显著高于草鱼(3.84%)和梭鱼(3.02%)。3种鱼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显著差异,梭鱼最强,黑石斑鱼最弱。丙二醛(MDA)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黑石斑鱼的MDA含量为19.98 nmol/mg,显著高于草鱼和梭鱼,草鱼和梭鱼差异不显著,可见梭鱼肌肉抗氧化能力较强,有利于进行长期保存、加工。

关键词: 草鱼 梭鱼 黑石斑鱼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及原地深熔作用:以南阿尔金为例

岩石学报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阿尔金吐拉地区所出露的变质泥质岩和变质基性岩普遍经历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其中变泥质岩以出现石榴子石+夕线石+长石+黑云母+石英为特征,而基性麻粒岩则以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紫苏辉石+斜长石+石英为特征,具有典型中压相系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矿物组合,即显示"巴罗式"变质作用特征。野外宏观特征显示这套变泥质岩普遍经历了原地深熔作用,并局部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泥质片麻岩保留了关键的深熔作用显微结构证据:(1)石榴子石内部发育有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可能代表了早期熔体的假象;(2)黑云母颗粒边界发育尖锐的、不规则的微斜长石,而且黑云母边界溶蚀明显,形成锯齿状不规则的边界,指示深熔作用可能与黑云母的分解密切相关,即黑云母可能为深熔作用的主要反应相;(3)石英、斜长石或石榴子石颗粒边界发育圆珠状不规则的钾长石,而且颗粒边界或三联点中尖锐状钾长石与周围矿物的形成较小的二面角,有些甚至相互连通呈网络状,这也与它们继承了熔体结构特征一致;(4)不规则钾长石(或微斜长石)分布在石榴子石和夕线石附近,指示石榴子石和夕线石可能为深熔作用的残留相。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相关深熔作用时代基本一致,主要发生在~450Ma。因此,吐拉地区的中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明显要晚于南阿尔金地区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时代40~50Myr,而是与榴辉岩折返过程中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的时代较为接近。但南阿尔金~450Ma的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岩浆作用是否为独立的构造热事件抑或深俯冲板片折返阶段的产物,这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工作验证。

关键词: 南阿尔金 “巴罗式”变质作用 深熔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的人工育苗技术

科学养鱼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是指从亲参的选择、运输、蓄养、诱导排放精卵、授精、幼体培育至成为种苗的过程。本文主要从亲参的选择、亲参的运输、亲参的蓄养、产卵与孵化及刺参的苗种培育技术方面介绍,此技术方法仅供刺参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一、亲参的选择1.抓捕时间的选择辽宁地区刺参的自然成熟时间是每年的5月中下旬,具体情况要看水温的回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孟加拉湾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孟加拉湾中部110个表层沉积物进行稀土元素(REE)测试分析,揭示了研究区稀土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稀土元素含量介于93.90×10-6~220.80×10-6之间,平均含量为138.25×10-6,接近上陆壳含量。REE整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含量相对均一的特征,Eu呈明显负异常,无明显Ce异常。应用富集系数、判别函数及∑REE-(La/Yb)N等方法判别其物质来源,结果证实研究区沉积物主要为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来源,还有一部分物质来自中印度半岛,而伊洛瓦底江物质对研究区沉积物组成影响不明显。G-B(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沉积物标准化后的稀土参数聚类分析表明,印度源区的主要影响范围位于研究区西侧,其控制因素主要是物质供应方式及孟加拉湾表层环流,尤其是东印度沿岸流(EICC)对印度源区物质的输运。

关键词: 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富集因子 判别函数 孟加拉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原特提斯洋(Ⅲ):北秦岭韧性剪切带构造特征

岩石学报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北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陆块与南秦岭微陆块的衔接部位,是研究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北秦岭造山带内主要发育四条韧性剪切带,包括位于边界处的洛南-栾川剪切带和商丹剪切带,及其内部的官坡-乔端剪切带和朱阳关-夏馆剪切带。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显微构造分析和石英EBSD组构分析,获得了四条主要剪切带的活动特征,认为(1)在早古生代华北陆块与北秦岭微陆块拼合后的折返过程中,洛南-栾川、官坡-乔端和朱阳关-夏馆剪切带开始了初始的剪切活动;(2)~380Ma之后,华北、华南陆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逐渐由近东西向展布转换为近南北向展布,导致洛南-栾川和商丹剪切带表现为明显的右行剪切;(3)~320Ma时,华北陆块和南秦岭微陆块之间的剪刀式拼合导致洛南-栾川剪切带表现为右行剪切,商丹剪切带表现为左行剪切,而官坡-乔端和朱阳关-夏馆剪切带在陆块内部不同构造单元的协调作用下分别表现为左行剪切和右行剪切。

关键词: 原特提斯洋 北秦岭 剪切带 EBS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子蟹定置三重刺网设计与试验

渔业现代化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捕捞目标的生物学习性和体型特征,设计了一种捕捞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专用定置三重刺网并进行了生产试验。所设计的刺网主尺度为50.00 m×1.08 m,上纲长50.00 m,下纲长66.00 m;内网衣规格为1 200目×18.5目,目大120 mm;外网衣规格为200目×2.5目,目大500 mm。2015年9月4—26日在莱州湾渔场进行了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新刺网所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重为175.69 g,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1.61 kg/(片·次),主捕率高,其中梭子蟹产量占总渔获量的99.31%。新设计的刺网,下纲比上纲长32%,网衣底部较松弛,提高了网衣对梭子蟹的缠络性能,因而提高了捕捞效率;内网衣网目较大,利于释放幼鱼,网高较低,减小了捕获中上层鱼类的几率,因此,兼捕率较低,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 梭子蟹 定置三重刺网 设计 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渤海湾人工鱼礁区多相介质铅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人工鱼礁区铅(Pb)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方法于2014年7月采集渤海湾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海水、沉积物和鱼体样本,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Pb含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礁区海水Pb含量的范围为0.003~0.024μg/L,平均值为0.008μg/L;沉积物中Pb含量的范围为0.138~0.470mg/kg,平均值为0.273 mg/kg,各监测点位沉积物Pb垂直分布特征为下层>中层>上层。礁区沉积物Pb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属于低生态风险;富集系数属于无~轻的污染程度。礁区鱼体Pb含量范围为0.004~0.519 mg/kg,平均值为0.185 mg/kg;礁区鱼体Pb的生物浓缩系数(BCF)普遍高于生物富集系数(BAF);其健康风险系数远小于1。结论本次调查的渤海湾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呈轻度Pb污染,鱼体Pb含量无明显健康风险。

关键词: 金属,重 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菲律宾海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菲律宾海地质作用复杂,其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沉积物来源具有明显指示意义。基于西菲律宾海吕宋岛至九州帛琉洋脊之间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通过对不同类型沉积区稀土元素组成、配分模式和稀土元素La/Yb和Sm/Eu比值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沉积物中稀土元素组成受沉积物类型和物质来源控制,沉积物中黏土矿物、铁锰氧化物自生颗粒和磷灰石是稀土元素的主要富集相;吕宋岛与本哈姆高原之间海盆的沉积物含有来自吕宋岛蛇绿岩的物质,而中央裂谷以西海盆区和含结核黏土区沉积物主要由陆源风尘物质、海底火山物质和自生组分组成。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物源 西菲律宾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