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囊化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及释放特性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液芯胶囊内外菌体密度和胶囊强度为指标,研究接种量、培养批次和钙离子对微囊化乳酸菌高密度培养和胶囊在培养过程中菌体的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接种量在5%以下时,随着接种量的增大,相同培养时间内液芯胶囊内的菌体密度增大,且释放量也增大;随着培养批次的增加,液芯胶囊内和培养液中菌体密度都增加,培养至第4批时囊内菌体密度达1.12×1011CFU/g,但继续增加培养批次菌体密度变化不大;培养液中添加碳酸钙可减缓液芯胶囊强度下降,进而延长了胶囊的使用期限。由此确定了乳酸菌高密度培养的最佳条件,即接种量为5%,培养批次为4,MRS培养液中添加0.3%碳酸钙。在此培养条件下,菌体密度达到1.12×1011CFU/g,并能延长胶囊的使用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曲面法优化黑莓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中国食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实验设计确定影响黑莓叶中总黄酮提取的显著因素,优化提取工艺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析因设计筛选提取条件关键因子;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建立自变量的数学模型,确定关键因子的水平。结果:超声波功率、时间和液料比对实验响应值有显著影响,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是:微波功率757.8W、作用时间5.8min、液料比118.1。在此条件下提取的黑莓叶中总黄酮含量为21.96mg/g。结论:所建回归模型能很好地预测黑莓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纹枯病、赤霉病的转TaPIEP1基因小麦的分子鉴定与选育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纹枯病(主要病原为禾谷丝核菌)和赤霉病(主要病原为禾谷镰刀菌)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TaPIEP1是从小麦中分离到的1个病原诱导的基因,其编码蛋白是可与GCC-box顺式元件结合、转录激活型的ERF转录因子。本研究以8个转TaPIEP1基因小麦株系的T4和T5代植株为试材,进行了外源转TaPIEP1基因的PCR检测、Southern杂交、RT-PCR与Q-RT-PCR的分析以及纹枯病菌、赤霉病菌接种与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外源TaPIE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能够稳定遗传,以单拷贝或双拷贝整合到7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基因组的不同位点;外源TaPIEP1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能超量表达;与受体扬麦12相比,TaPIEP1表达水平高的8个转基因小麦株系对纹枯病抗性显著提高,4个株系中一些材料对赤霉病抗性显著提高,3个株系中一些材料兼抗纹枯病和赤霉病,说明TaPIEP1正向参与了小麦对纹枯病和赤霉病抗性反应,利用该基因通过基因工程可创制抗纹枯病、赤霉病的小麦新种质。
黑莓籽油的超临界萃取及脂肪酸成分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高品质保健油脂,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黑莓籽油,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黑莓籽油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样品最佳粉碎粒度60目,超临界CO2萃取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分离罐压力10 MPa,萃取罐温度45℃,萃取时间30 min,萃取得率为(17.73±0.19)%。GC-MS检测结果显示黑莓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油酸、亚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58.04%、11.76%、8.38%,占总脂肪酸的78.18%。研究结果为黑莓籽的综合开发加工利用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roEL基因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烟粉虱体内GroEL基因,构建了具有抗生素标记的SUC2-GroEL和无抗生素标记的CaMV35S-PDRB10 2个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番茄,获得抗性再生苗。对抗性植株进行PCR、RT-PCR以及病毒检测。PCR检测结果表明:SUC2-GroEL载体和CaMV35S-PDRB10载体转化的阳性植株分别有11株和9株。RT-PCR检测结果显示:SUC2-GroEL载体和CaMV35S-PDRB10载体转化植株分别有6株和2株检测到GroEL基因特异条带,说明GroEL基因在转录水平得到表达。农杆菌病毒接种和带毒烟粉虱传毒检测结果显示,SUC2-GroEL载体转基因植株3、4和5号和CaMV35S-PDRB10载体转基因植株5号均未表现发病症状,证明利用GroEL基因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具有可行性,而且SUC2启动子诱导的GroEL抗性更加理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时间步长对作物日同化量模拟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同化量模拟是作物生长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了不同时间步长对日同化量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高斯三点积分法与逐时法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而日均值法的计算结果一般比逐时法大5%左右;当白日温度低于适宜温度下限时,日均值法与高斯三点积分法的模拟值均高于逐时法;当白日温度高于适宜温度上限时,日均值法最高,高斯法又低于逐时法。高斯三点积分法与逐时法的误差程度与白日温度超出适宜温度的程度正相关。利用田间试验测得的水稻群体实际LAI动态进行全发育期光合量模拟,日均值法较逐时法和高斯积分法大6%左右,而利用模拟LAI动态,则日均值法比逐时法的光合量大10%左右,高斯积分法与逐时法亦有一定误差,因此,在计算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使用逐时法计算日同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sf 628和咪鲜胺锰盐协同作用防治番茄枯萎病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icopersici(sacc)snyderet Hansen]引起的番茄枯萎病在中国普遍发生,生物防治能降低化学杀菌剂的残留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该文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sf 628和咪鲜胺锰盐协同作用防治番茄枯萎病的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f 628对枯萎病菌的防效为91.46%,0.01~10.00 mg/L咪鲜胺锰盐的防效为15.19%~98.78%,两者协同作用,对枯萎病菌的防效为58.54%~100.0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7%咪鲜胺锰盐.1.0×1010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能有效防治番茄枯萎病,防效大于75%;与使用常规化学药剂相比,防效无显著性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