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EST-PCR的簇毛麦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定位、转移和利用簇毛麦有益基因,通过花粉辐射,获得一批包括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异染色体系。为了鉴定这批材料中的簇毛麦染色体身份,根据水稻、小麦的EST序列合成了240对STS引物,其中34对引物在普通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间存在多态性;进一步对亲本及簇毛麦二体异附加系进行PCR扩增分析,标记CINAU32-300可追踪簇毛麦1V染色体,标记CINAU33-280、CINAU34-510、CINAU35-1100、CINAU36-380和CINAU37-400可追踪簇毛麦2V染色体,标记CINAU38-250可追踪簇毛麦3V染色体,标记CINAU39-950和CINAU40-800可追踪簇毛麦4V染色体,标记CINAU41-745和CINAU42-1050可追踪簇毛麦5V染色体,标记CINAU44-765和CINAU45-495可追踪簇毛麦7V染色体。加上本室已开发的2个6V染色体特异标记,用这些簇毛麦特异分子标记鉴定辐射诱导材料的部分回交后代,选育出小麦背景中只包含单条簇毛麦染色体的整套1V至7V染色体系,同时有18条易位染色体的簇毛麦身份得到确定,表明这些标记可以用来快速检测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EST-STS标记 小麦-簇毛麦异染色体系 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坚持科技创新 竭诚服务三农
《山西农业(村委主任) 》 2009
摘要: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是一个公益性的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未来全院的工作重点将从以下四大发展思路、九大具体措施抓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宏观调控 建设稳固的玉米制种基地
《种子科技 》 2009
摘要:种子是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根本,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受种子生产基地的影响。玉米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如何建立一个稳定良好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事关农业用种安全大局,须引起种子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玉米制种基地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中熟优良西瓜新品种农丰4号展示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中国瓜菜 》 2009
摘要:为了加快西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山西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7月3日在太原召开了西瓜新品种农丰4号展示会。会议邀请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育种专家谭素英研究员,山西省农科院、科技厅、种子站,太原市科技局及山西省电视台等单位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及工作人员,省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柠条对盐碱地植被组成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山西省大同盆地毛皂试验站盐碱滩地人工种植柠条后植被组成、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种植柠条后,增加了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植物科、属、种的数量均有所增加。不同生境中植物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优势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披碱草在盐碱地中为绝对优势种,在柠条林下已消失。(2)不同生境中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规律为:多年生柠条林地土壤>火扰后柠条林地土壤>盐碱地土壤,柠条根际真菌数量最多,而对于细菌和放线菌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3)由于成土基质相同,多年生人工柠条林与其毗邻的原生盐碱滩地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基本一致,但速效养分显著提高,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氨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柠条林分别是盐碱滩地的3.4、1.4、1.2、1.4倍和1.7倍。多年生人工柠条林土壤全盐量比原生盐碱滩地显著减少(p<0.01),阳离子交换量和微量营养元素Fe、Mn、Zn的含量比原生盐碱滩地的显著增加(p<0.05)。随着柠条的定植,土壤养分保蓄功能以及保证植物良好生长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蜡螟抗菌物质的抑菌活性检测及其初步分离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大蜡螟末龄幼虫为材料,诱导后获得免疫血淋巴为抗菌粗提物,并分为新鲜,冷冻,加热3种不同的处理,进行了对2种常见细菌和1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检测,并进行了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分离。结果表明,大蜡螟抗菌物质对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抑菌活性单位在10左右;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苹果树皮腐烂病菌的抑制率达到65%以上;经过凝胶过滤分离,及对分离组分的抑菌活性测定,筛选出较合适的洗脱液为50mM乙酸铵,各分离组分抑菌活性差异明显,粗提物被分成了两个差异显著的部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苗期土壤水分亏缺后玉米光合生理的恢复
《华北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模拟土壤水分亏缺试验,研究了玉米在土壤水分亏缺后光合生理的恢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光合生理在复水后30 d内均可以恢复正常生长。轻度亏缺处理玉米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强度在复水后0~10 d可恢复正常,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在复水后10~20 d恢复正常,但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qP、qN)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恢复相对较为缓慢。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玉米光合生理指标恢复滞后于轻度亏缺处理。轻度亏缺处理复水后玉米净光合速率的恢复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重度水分亏缺处理玉米净光合速率的恢复在复水0~10 d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复水10 d后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肥料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 》 2009
摘要: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法研究了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不同肥料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正常年型条件下,中、高施肥水平的分次施氮(氮素底施与追施相结合)与一次施氮(氮素全部底施)的产量间无差异,但其产量为氮素50%底施>70%底施>100%底施;不同肥料品种的中、高施肥水平的产量均值不存在差异;分次施氮、一次施氮及不同肥料品种的各施肥水平处理间存在差异,均随施肥水平(N0P0-N202.5P162)的提高其产量在增加。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施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棉花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8×8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棉花产量因素、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将遗传相关分解为加性相关和显性相关。结果表明,在棉花产量因素中,皮棉产量和单株结铃数的遗传分别以加性效应、显性效应为主,而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对铃重和衣分的控制同等重要。其中,衣分受环境变异的影响最小。所以,在F2~F3代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在品质性状中,纤维长度、比强度及麦克隆值的遗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受环境变异影响均较大。棉花产量因素与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普遍表现为遗传相关大于表型相关,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加性相关类似,而显性相关则不同。遗传相关特别是加性相关可以指导选择育种,而显性相关对杂种优势的利用至关重要。
关键词: 棉花 产量因素 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遗传相关 加性相关 显性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