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46条记录
西瓜枯萎病防治研究

北方园艺 1991

摘要:两瓜枯萎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的达到20~30%,甚至造成绝收。在防治上国外主要采取选育抗病品种、轮作和嫁接方法。国内主要是药剂防治,个别地区开始试用嫁接手段。目前生产上所用药剂的防效均不够理想,并且在研究上各地没有统一的简而可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早世代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1991

摘要: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研究了F_2或F_3代根据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高、中、低分組选择的选择效果及其对产量和脂肪含量的影响;分析了蛋白质、产量、脂肪及蛋白十脂肪总量之间的遗传相关及相关遗传进度。结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的效果不同。F_2或F_3分组选择的F_3或F_4组间蛋白质含量有一定重叠,但一般高组蛋白质含量高于中组或低组;(2)早世代蛋白质含量分组选择对脂肪含量影响较大,对产量则无显著影响;(3)蛋白+脂肪总量与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和产量负相关不显著。以选择蛋白+脂肪总量估计的蛋白质含量相关遗传进度与直接选择的遗传进度相似;产量和脂肪的相关遗传进度有正有负但绝对值均很小。综上结果认为,早世代根据蛋白+脂肪总量进行选择较为合适。

关键词: 大豆 选择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猪必须重视驱除蛔虫

农业科技通讯 1991

摘要:一、寄生部位与症状:猪蛔虫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播快,对猪为害严重的体内寄生虫。外观猪蛔虫成虫为黄白色或浅红色的大型线虫。虫体长15~30厘米不等,形态像蚯蚓,和人的蛔虫类似。主要游离寄生在猪小肠中,有时蠕动到胆囊、胃内,有的猪还时有从口、鼻内钻出,寄生蛔虫严重的猪,特别是幼小猪,有时很多虫体在小肠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酸二铵施用部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1991

摘要:采用磷酸二铵进行施用部位效应研究,三年试验表明:大豆施底肥(磷酸二铵施于种下10cm)比施口肥(施于种下1cm)增产9.5—23.2%;施口肥比不施肥增产11.2%。

关键词: 磷酸二铵 施用部位 大豆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螟雌蛾生殖系统发育的形态变化

昆虫学报 1991 CSCD

摘要: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雌蛾生殖系统的发育变化国内已在预测上应用,但国内外尚缺乏形态描述的实验依据。我们在1984年进行越冬代草地螟雌蛾生殖系统发育形态的观察,并探讨供预测应用的雌蛾发育调查分级,提出判别种群发展趋势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组织中光合产物的放射自显影定位——冷冻取代树脂包埋法

细胞生物学杂志 1991 CSCD

摘要:本文采用以简易的广口冰瓶内加干冰作冷冻剂,以替代超低温(-80℃)冰箱。用以冷冻无水丙酮作取代液,对植物材料进行冷冻取代脱水,固定。经无水GMA预聚合后浸透、包埋、低温紫外线照射聚合,半薄切片、制片和涂敷核_4型乳胶,曝光后显、定影等操作。为植物体中溶性物质(包括引进外源溶性物质)放射自显影定位、定向研究、提供技术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封闭式多层大量繁蜂柜

生物防治通报 1991

摘要:经过近10年的试验,根据赤眼蜂在黑暗条件下水平分布的特性,研制成封闭式多层繁蜂柜,累计生产近200亿头赤眼蜂,效果良好。现将繁蜂柜的结构及操作步骤简介如下。 一、繁蜂柜的结构 本繁蜂柜由多层柜和卵盘两部分组成(详见附图)。柜体部分的高×宽×长为1055×4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籽粒产量、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间的相关分析

作物杂志 1991

摘要:提高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已成为目前大豆品质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该项育种方案中,由于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及籽粒产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使得其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因此,研究探讨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群体间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及产量的相关性强弱是否存在差异,对制定高产优质育种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抗寒新品种“绿香蕉”

中国果树 1991

摘要:苹果抗寒新品种“绿香蕉”系1962年以金红品种为母本,1056品系作父本杂交育成。在北部寒冷地区,果实属中大型,品质优良,丰产稳产,较耐贮藏。1989年通过验收,1990年省内通过审定,确定为吉林省的推广品种。目前已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辽宁西北部和內蒙等地栽植达20余万株。

关键词: 苹果 品种 绿香蕉 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大豆抗蚜性的利用研究 Ⅰ 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

大豆科学 1991

摘要: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蚜虫 抗性分离 抗性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