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川麦47的抗条锈病SSR分子标记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俊

作者: 魏会廷;胡晓蓉;彭正松;杨武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微卫星标记;基因定位

期刊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ISSN: 1006-1304

年卷期: 2007 年 15 卷 02 期

页码: 318-32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川麦47是利用高抗条锈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人工合成种基因资源与四川高产小麦(T.aestivum)绵阳26杂交和有限回交育成的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7。为明确川麦47抗条锈性遗传基础,将川麦47与高感条锈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获得杂交F1和F2群体;对川麦47与台长29构建的F2群体(355株)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川麦47携带1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利用SSR标记和F2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研究表明,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1B染色体上,与微卫星分子标记Xgwm11/Xgwm18、Xgwm273和Xgwm498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2、4.5和3.9cM。川麦47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小麦农家品种赤壳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定位(英文). 刘方慧,牛永春,邓晖,檀根甲. 2007

[2]用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王晓鸣,贾继增. 1999

[3]小麦条锈菌国际鉴别寄主Vilmorin23的抗条锈病基因YrV23微卫星标记. 徐世昌,徐仲,刘太国,蔺瑞明. 2006

[4]小麦贵协3号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定位. 高旭,程斌,高煜,葛昌斌,丁延庆,曹宁,辛智海,张立异. 2022

[5]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223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 刘洁,畅志坚,李欣,张晓军,詹海仙. 2013

[6]小麦农家品种红麦(苏1661)中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定位. 杨雪,牛永春,邓晖. 2008

[7]来自工穗偃麦草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定位. 马渐新,周荣华. 1999

[8]小麦白粉病抗病新基因PmHNK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李春鑫,许为钢,王根松,胡琳,张磊,张建周,董海滨. 2009

[9]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定位.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贾继增. 1999

[10]一个新的水稻叶绿素缺失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黄晓群,王平荣,赵海新,邓晓建. 2007

[11]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的微卫星标记. 韩建东,李伟华,曹远银,宫志远,姚强. 2012

[12]粗山羊草间杂交及抗条锈病新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 张海泉,符海霞,马淑琴. 2009

[13]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的形态观察及基因初步分析. 潘英华,秦学毅,罗兴录,朱汝财. 2009

[14]大豆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机理研究及相关基因定位. 李文杨,邱丽娟. 2008

[15]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 李广贤,屠国庆,张克勤,姚方印,庄杰云. 2005

[16]一个水稻苗期白条纹叶及抽穗期白穗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金怡,刘合芹,汪得凯,陶跃之. 2011

[17]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 李玉玲,余永亮,刘艳阳,李学慧,付家锋,张中伟,陈欢庆. 2008

[18]水稻白穗突变体基因的鉴定和染色体定位. 李红昌,钱前,王赟,李晓波,朱立煌,徐吉臣. 2003

[19]粳稻云引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 张建福,王国英,谢华安,凌忠专. 2003

[20]水稻稀穗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的精细定位. 王贇,肖晗,钱前,李红昌,李仕贵,朱立煌.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