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春雨

作者: 何春雨;杜久元;白斌;申三宝;张礼军;柴强;黃高宝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全膜覆土;全生育期;穴播;平作;冬小麦;器官含水率;千粒重;产量

期刊名称: 核农学报

ISSN: 1000-8551

年卷期: 2014 年 28 卷 10 期

页码: 1910-19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P<0.05)与6.12%(P<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 29.87%~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分类号: S512.11

  • 相关文献

[1]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何春雨,周祥椿,杜久元,鲁清林,张礼军,周洁,白斌,周刚. 2010

[2]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养分积累规律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许婷,张平良,郭天文,谭雪莲. 2011

[3]清水县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鲁斌,鲁清林. 2016

[4]甘肃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技术研究综述. 李伟绮,孙建好,赵建华. 2013

[5]不同穴播方式对滴灌冬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李怀胜,艾洪玉,聂迎彬,孟玲,王贺亚,王斌,徐向阳. 2024

[6]全膜免耕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何春雨,周祥椿,张礼军,杜久元,周洁,鲁清林,白斌,周刚. 2010

[7]多功能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董晓霞,韩广津,王学君,刘兆辉,郑东峰. 2008

[8]冬小麦拔节期冠层温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项艳,龚道枝,白清俊,梅旭荣,郝卫平,栗雨勤. 2009

[9]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与穗叶距的相关分析. 李美珍,陈爱苹. 1997

[10]微孔膜覆盖穴播小麦生态效应研究. 崔欢虎,张鸿杰,徐建兵,梁维治,马爱平,池宝亮,陈奇恩. 2000

[11]不同冬小麦品种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比较试验. 党翼,郭天文,李尚中,侯慧芝,赵刚,王磊. 2011

[12]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物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赵奇,雷钧杰,陈兴武,宋敏,赛力汗. 2001

[13]干旱年份陇东旱塬地膜覆盖穴播冬小麦增产效果试验研究初报. 王勇,樊庭禄,宋尚有. 1996

[14]播种方式对旱区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的影响. 刘晓伟,何宝林,康恩祥,郭天文. 2011

[15]南繁棉花垄作和平作覆膜栽培产量成本分析. 宿俊吉,邓福军,宁新柱,林海,李吉莲,刘萍. 2010

[16]氮肥运筹对垄作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冯波,刘延忠,孔令安,李升东,司纪升,王法宏. 2008

[17]冬小麦不同品种旗叶汁液组分与产量结构的关系. 万克江,薛绪掌,王志敏,高志远. 2005

[18]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田云录,陈金,董文军,邓艾兴,张卫建. 2011

[19]乙基黄原酸钠对麦类催熟的效应及对物质运转的影响. 史先鹏,张承烈,朱蕙菁,刘俊珍. 1977

[20]山西省冬小麦品种(系)耐热性评价. 温辉芹,程天灵,裴自友,李雪,张立生,朱玫.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