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连续化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比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梅双

作者: 梅双;乔小燕;陈维;苗爱清;马成英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客家;炒青绿茶;生产线;单机;品质

期刊名称: 广东农业科学

ISSN: 1004-874X

年卷期: 2019 年 11 期

页码: 127-133

摘要: 【目的】明晰生产线和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特点,为标准化、精确化加工客家炒青绿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方品种马图茶为试验原料,采用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比较分析半连续化生产线与传统单机加工客家炒青绿茶茶叶含水量、理化成分和成品茶感官品质3方面的差异。【结果】客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呈缓慢递减趋势,"一炒"是两种加工方式中失水最多的工序,失水率在64.4%~76.0%之间。茶多酚和咖啡碱在两种加工工艺中均呈显著增加,生产线加工的绿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1.25%和4.63%,单机加工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为22.86%和4.96%。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组分因加工工艺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GC、C、GCG、ECG和CG在生产线加工中阶段性显著增加,EGC、EGCG和EC差异不显著。传统单机加工中GC、C、GCG和CG显著增加,EGC、ECG和EC显著降低,EGCG差异不显著。感官审评结果显示,生产线加工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相当或优于传统单机加工的客家炒青绿茶。【结论】生产线加工方式有利于形成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的外形和品质,但茶味醇厚和回甘略逊于传统单机加工。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谭俊峰,金华强,黄跃进,彭群华,邵青,沈希,林智. 2010

[2]变温滚炒与高温足干提香结合对秋季炒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黎娜,唐睿,钟兴刚,黄怀生,陈大海,王敏名,李晋中,张清敏,舒珲,粟本文. 2023

[3]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滋味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差异分析. 黄海,张晓洲,胡正军,陈泳铭,王迅,周雪. 2024

[4]福建客家稻文化探访. 玄松南. 2010

[5]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芳香物质的动态变化. 杨春,周雪,莫雪,郭燕,胡伊然,龚雪. 2017

[6]英红九号加工炒青绿茶关键技术探讨. 黄海英,赖榕辉,黄秀鑫,肖丽红,刘容飞,李志威,伍卫才. 2018

[7]惠州地方特色茶的品质分析及发展建议. 唐颢,唐劲驰,车姚兴,黎健龙,李子辉,周波,刘嘉裕,卢天福. 2018

[8]国家级茶树良种的烘青及炒青绿茶适制性探讨. 袁争,王烨军,项利民. 2016

[9]贮藏条件对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李赛君,郑红发,黄怀生,常硕其. 2009

[10]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 林智,尹军峰,吴剑民,汤玉平,谭俊峰,权启爱. 2004

[11]高温长时辉干工艺对广东炒青绿茶香气组分的影响. 胡蝶,陈维,马成英,方壮东,黄海英,苗爱清. 2022

[12]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加工技术研究. 林智,尹军峰,吴剑民,汤玉平,谭俊峰,权启爱. 2006

[1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不同类型炒青绿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许勇泉,汪洁琼,曹青青,汪芳,陈震华,李晓丽,陈建新,冯智慧,尹军峰. 2023

[14]炒青绿茶的生化组分和微量元素综合评级. 王晓萍,吴洵. 1991

[15]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的炒青绿茶加工过程中初级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 陈美,戴伟东,李朋亮,朱荫,陈勤操,杨艳芹,谭俊峰,林智. 2019

[16]浙江炒青. 沈培和. 1980

[17]基于气味活度值法分析炒青绿茶与烘青绿茶的香气特征差异. 黄海,张晓洲,罗金龙,胡正军,张拓,戴宇樵,陈泳铭,王迅,周雪. 2025

[18]金萱炒青绿茶中挥发性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的优化及应用. 张淑怡,马成英,陈维,苗爱清,乔小燕,林冬纯,夏红玲,许靖逸. 2024

[19]旋耕机装配生产线设计探讨. 夏晓东,乔富舜,史孝华. 1993

[20]水稻育秧营养土筛选配制机具研究. 王福义.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