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气相和液相的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晓俞

作者: 徐晓俞;李爱萍;吴思逢;李程勋;郑开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栀子鲜花花水;鲜花细胞液;气相质谱;液相质谱;香气成分;化学成分;生物碱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0 年 53 卷 022 期

页码: 4710-47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成分差异,为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品质评价以及栀子花功能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的香气成分,通过计算机谱库和人工谱图解析,对香气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ESI-QTOF-MS/MS)分析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化学成分,通过数据库比对,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均含有大量的芳樟醇,相对含量分别达到63.00%和69.37%,栀子鲜花花水中检测出香气成分79种,鲜花细胞液中检测出香气成分56种,均含有醇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8个种类的化合物.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醇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和分别达到72.00%和95.71%.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鉴定了200个、212个和46个、54个代谢成分,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均以生物碱类成分为主,正离子模式下生物碱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达到47.10%和45.21%,负离子模式下分别为3.21%和13.45%.具有抗焦虑生理作用的生物碱类成分芥酸酰胺在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中的相对含量最高.栀子鲜花花水中存在较多的抗菌、抗炎成分如双氢青蒿素、山茶皂苷元B、羟基积雪草苷以及双环孢素、塔罗霉素A等抗生素.[结论]栀子鲜花细胞液较栀子鲜花花水具有充足的头香,但持香时间短,而栀子鲜花花水的香气成分较栀子鲜花细胞液丰富,具有良好的头香和底香,持香时间长.生物碱类成分是栀子花中的主要特征性物质,可作为评价指标用于栀子鲜花花水和鲜花细胞液的品质评价.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王东晖,范蓓,孙晶,刘佳萌,孙玉凤,戴小枫. 2019

[2]紫花苜蓿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徐文燕,高微微,何春年,佟建明. 2008

[3]安顺名优绿茶的感官品质与主要化学成分. 沈强,邵亦俊,邵欣宇,郑文佳. 2014

[4]施氮调控豫中烟区烤烟品质及经济效益研究. 邢云霞,刘世亮,朱金峰,刘芳,姜桂英,杜君,化党领,王代长. 2017

[5]黔茶1号试制红茶、绿茶和黄茶的品质研究. 沈强,张小琴,罗金龙,杨肖委,刘晓霞,周良书,郑文佳. 2023

[6]不同产地香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张悦,朱荫,叶火香,谭俊峰,刘林敏,吕海鹏,俞燎远,林智. 2017

[7]不同茶果间作下洞庭碧螺春茶叶中矿质元素与茶多酚等有效成分的分析. 顾俊荣,张丽,刘腾飞,杨代凤,邓金花,陆皓茜,钱辉,董明辉. 2015

[8]皂角籽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龚宁,董玉山,赵海双,王宁,董旭俊,傅建熙. 2002

[9]色氨酸对海水处理下长春花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刘冲,刘玲,刘兆普,王景艳. 2009

[10]莨菪生物碱类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囊、卵孵化及其2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漆永红,胡冠芳,曹素芳,叶德友,陈书龙. 2015

[11]丛枝菌根真菌对半夏产量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郭巧生,程俐陶,刘作易. 2010

[12]大苞鞘石斛与铁皮石斛主要活性成分比较分析. 章金辉,王再花,李杰,叶庆生,朱根发. 2015

[13]水提取沙枣枝条提取物的制备及其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马春艳,马训骏,杨华明,徐安凯,陶晶,崔秀艳. 2013

[14]海洋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毛瑞华,吴文明,方伟,阮汉利. 2016

[15]沙枣枝条提取物的制备及活性成分分析研究. 马训骏,杨华明,陶晶,李林,崔秀艳,徐安凯. 2009

[16]甜菜碱在畜禽生产中的最新应用. 张颖,王丹灵. 1999

[17]贺州晒黄烟主要生物碱含量与其评吸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王丽丽,汤朝起,王以慧,窦玉青,曹建敏,张义志,丁睿,王允白. 2013

[18]牛心朴子总生物碱对稻瘟病和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张曦燕,米海莉,曹有龙,何军,李树华. 2006

[19]络合萃取技术及其在生物碱分离中的应用. 韩海滨,段泽敏,王贤萍,胡菲. 2009

[20]牛心朴子的研究现状及综合利用. 曲玲,曹有龙. 200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