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瑞莲

作者: 张瑞莲;袁海波;尹军峰;许勇泉;陈建新;汪芳;王志岚;杨宇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10 年 30 卷 04 期

页码: 287-29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于综合评价得分(Z)对38个不同工艺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38个不同加工工艺的原料茶划分为3类,第1类Z<1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好;第2类10≤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一般;第3类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差。将数学评价模型结合工艺处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原料茶的干燥处理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分类号: TS275.2

  • 相关文献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茶叶加工工艺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 张瑞莲,尹军峰,袁海波,许勇泉,陈建新,叶国注,陈素芹. 2010

[2]黑龙江省联合体试验玉米新品种综合性状评价及与环境互作的分析. 周长军. 2021

[3]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 陈洪凡,兰波,梁玉勇,杨迎青,李湘民. 2017

[4]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吴金桐. 2016

[5]花生区试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何孟霞,吴占鹏,齐丽雅,陈凤云,马磊,刘宇阳. 2014

[6]辽西北半干旱区花生品种生态区域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 王慧新,吴占鹏,王海新,蔡立夫,孙鸿文,张宇,罗祥志,陆岩. 2017

[7]花生区试稳定性与品种环境聚类分析. 吴占鹏. 2013

[8]通氧时间对红茶发酵汤色的影响. 潘科,冯林,沈强,申东. 2013

[9]新茶保健应该关注的二件事. 朱永兴,成浩. 2008

[10]做形工艺对恩施玉露干茶色泽及汤色的影响. 叶飞,高士伟,张强,滕靖,侯伟华,梁金波,龚自明. 2013

[11]出口炒青绿茶品质提升技术研究. 林智,尹军峰,吴剑民,汤玉平,谭俊峰,权启爱. 2004

[12]认识基本生化规律;提高红碎茶品质. 程启坤. 1980

[13]特色品种绿茶成分与茶汤色泽的相关性研究. 潘顺顺,李家贤,孙世利,赵超艺,黄华林,晏嫦妤,凌彩金. 2012

[14]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 吴奇,周宇飞,高悦,张姣,陈冰嬬,许文娟,黄瑞冬. 2016

[15]春谷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赵术伟. 2001

[16]红鳍东方纯体型性状选育指标的综合判定. 王新安,马爱军,庄志猛,陆丽君,李伟业,翟介明. 2012

[17]28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陈正武,陈娟,龚雪,张小琴. 2015

[18]斑茅野生种质资源SRAP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建波,鄢家俊,白史且,张蕴薇,刀志学,李达旭,张昌兵,游明鸿,张玉. 2013

[19]甘薯主要亲本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李育明,黄迎冬,何素兰,杨洪康. 2007

[20]12个鲜食大豆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和遗传距离分析. 姜永平,吴春芳,陈惠.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