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家明
作者: 郑家明;孙占祥;冯良山;杨宁;白伟;冯晨;张哲;蔡倩;向午燕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深松方式;土壤容重;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玉米
期刊名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ISSN: 1000-7601
年卷期: 2019 年 002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采用小型机具进行耕作,导致农田耕层变浅、犁底层向上移动,土壤蓄水能力下降.为了明确不同深松方法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和生产能力,本研究通过3 a定位试验,以春季旋耕为对照(CK),研究了秋季全方位深松(BS)、秋季连年垄台深松(RS)、初夏连年垄沟中耕深松(FS)和秋夏年际交替间隔深松(AS)4种深松耕作方式的蓄水和增产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不同耕作处理土壤容重特征表述为:CK为上虚下实型、BS为均匀疏松型、RS为垄虚沟实型、FS为垄实沟虚型(相对RS)、AS为年际疏松交替型.BS、AS、FS和RS不同年份土壤平均贮水量较CK增幅的变化范围分别是10.9~23.2 mm、10.9~17.2 mm、9.0~15.7 mm和6.0~8.2 mm,尽管AS的容重在年际间存在更替变化,但对年际间土壤平均贮水量影响较小.总体上BS和AS土壤贮水量高于CK和RS,提高10.9~23.2 mm,能够为不同降水年型下玉米稳产提供保障.尤其相对于其他3种深松方式,AS处理3 a研究数据玉米持续保持着高生产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产量提高17.22%~28.6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27~0.73 kg·m-3; 2013年较BS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其他两年分别提高1.00%~5.92%,0.06~0.20 kg·m-3;较FS产量提高5.59%~13.50%,2014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其他两年提高0.20~0.43 kg·m-3,因此AS是较为适宜的深松方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深松方式对玉米根系分布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栗维,朱海燕,逄焕成,刘明,李玉义,金忠华,齐华. 2014
[2]隔年深松对土壤性质、根系活性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闫伟平,张丽华,徐晨,赵洪祥,谭国波,孙宁,李斐,边少锋. 2020
[3]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刘战东,张凯,米兆荣,秦安振,黄超,马岩川,余轩,孙景生,黄世清,李长有,张景忙. 2019
[4]深松处理对豫北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耗水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孙景生. 2019
[5]耕作方式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张凯,刘战东,强小嫚,米兆荣,冯荣成,马岩川,余轩,孙景生. 2019
[6]山东省褐土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韩成卫,孔晓民,宋春林,吴秋平,曾苏明,蒋飞,孙泽强. 2017
[7]黑土区深松改土对玉米产量形成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王俊河,郝玉波,姜宇博,钱春荣,于洋,宫秀杰,李梁. 2014
[8]深松对半干旱区土壤蓄水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刘玉涛,王宇先,杨慧莹,徐莹莹,王俊河. 2016
[9]黑龙江早熟地区深松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状态的影响. 杨耿斌,刘兴焱,王立春,何长安,纪春学,王辉,张恒,毛彦芝. 2014
[10]不同耕作方式对辽西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 靖凯. 2017
[11]农田机械碾压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齐红志,余天雨,刘天学. 2021
[12]不同深松方式与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雪霏,刘明,张卫建,齐华,张振平,宋振伟,于吉琳,吴亚男. 2013
[13]玉米田不同深松方式的效果比较研究. 王福亮. 2010
[14]深松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 齐华,刘明,张卫建,张振平,李雪霏,宋振伟,于吉琳,吴亚男. 2012
[15]麦前深松对夏玉米土壤物理性状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王万宁,强小嫚,刘浩,孙景生,马筱建,崔永生. 2017
[16]水肥耦合对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效应及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蕊菊,柴守玺,马忠明,车宗贤,包兴国,张久东. 2011
[17]秋覆膜对旱地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刘晓伟,何宝林,郭天文,康恩祥. 2011
[18]氮素营养对黄土高原旱地玉米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宋尚有,王勇,樊廷录,高育锋,唐小明,李尚中. 2007
[19]不同材料覆盖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匡恩俊,宿庆瑞,迟凤琴,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2017
[20]不同基因型玉米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 王国宇,宋尚有,樊廷录,李尚中,赵刚.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苗期摘叶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邹晓锦;李永铁;徐嘉翼;宫亮;孙孝丹;张银环;王旭东;李月红;杨金泽;吕林辉;王志海;冯良山
关键词:苗期摘叶;玉米;倒伏;茎节;产量
-
西北条锈菌源区冬小麦育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现状与策略
作者:白斌;张怀志;杜久元;张晓洋;何瑞;伍玲;张哲;张耀辉;曹世勤;刘志勇
关键词:普通小麦;条锈菌;西北越夏菌源区;基因聚合;持久抗性;分子标记
-
氮素不同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作者:马存金;孔宪奎;李广华;谷彦冰;王娟;张哲;王庆美
关键词: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氮素;控释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作者: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关键词:川麦42;骨干亲本;重要基因组区段;遗传贡献
-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作者: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关键词:小麦;人工合成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产量相关性状
-
化肥有机替代对连作花生产量和根瘤固氮的影响
作者:张勇勇;冯良山;赵凤艳
关键词:蚓粪;生物有机肥;花生产量;结瘤特性;根瘤固氮潜力
-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作者:张鑫雨;罗庆;方旭;吴慧秋;寇力月;张截流;冯良山
关键词:微纳米塑料;土壤-植物系统;迁移;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