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组培苗高效嫁接技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苗利娟

作者: 苗利娟;韩锁义;石磊;房元瑾;黄冰艳;董文召;张俊;齐飞艳;孙子淇;张新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花生;组培苗;嫁接;劈接

期刊名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ISSN: 1007-9084

年卷期: 2018 年 06 期

页码: 845-85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解决花生野生种及转基因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田间长势弱等难题,本研究对花生的嫁接技术进行了优化。以黑籽花生品种豫花0215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培养7d的实生苗为砧木,以栽培种、野生种及双二倍体的无菌组培苗为接穗,采用劈接法,以花生的下胚轴为嫁接部位进行嫁接。结果表明,花生砧木的培养方式不同,嫁接成活率差异显著,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的砧木下胚轴达到6cm以上,平均嫁接成活率较高,达到96%以上。不同类型接穗嫁接成活率差异很大,栽培种的嫁接成活率较高,嫁接到黑暗培养的砧木上成活率达到100%。采用黑暗培养的豫花0215作砧木,大大提高了嫁接成活率和嫁接效率,该方法在花生野生种、双二倍体及转基因植株等组培苗的嫁接上获得成功,克服了野生种及后代材料生根困难及移栽成活率低及组培苗移栽后长势弱等问题,值得推广。

分类号: S565.2

  • 相关文献

[1]不同花生品种组培苗嫁接及移栽技术研究. 苗利娟,石磊,韩锁义,黄冰艳,董文召,齐飞艳,房元瑾,张新友. 2018

[2]提高棉花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张慧军,王丹,张国强. 2017

[3]头孢霉素与卡那霉素对花生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阮建,郭峰,李新国,史灵敏,田海莹,张会,万书波,彭振英. 2017

[4]利用嫁接提高花生离体再生或转基因苗成活率的研究. 李长生,夏晗,卢金东,李爱芹,赵传志,毕玉平,王兴军. 2009

[5]线艺兰组培苗的驯化栽培. 石乐娟,杨永英,张放. 2009

[6]火龙果MSAP体系的优化及组培苗DNA甲基化检测. 刘鹏飞,乔光,刘涛,彭志军,蔡永强,晓鹏. 2016

[7]枇杷组培苗的过渡栽培. 陈扬祥,杨永青. 1992

[8]辽砧2号组培苗瓶内生根技术研究. 杨艳敏,魏永祥,张舵,王兴东,张立宁. 2016

[9]蝴蝶兰组培苗落地试验初报. 曾爱平,徐晓薇,陈义增. 2004

[10]荸荠组培苗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TIBs)中的高效增殖技术. 林志城,张驰,江文,董伟清,欧昆鹏,桂杰,闭志强,何芳练,陈丽娟. 2016

[11]优质番茄快繁技术初探. 邹瑜,林贵美,张进忠,牟海飞,李邦. 2007

[12]植物组培苗销售管理系统构建. 张进忠. 2007

[13]铁皮石斛种子无菌萌发. 汪红梅,罗鸣. 2013

[14]毛葡萄组培苗栽培技术. 吴宗立,李小泉,李朝生,林贵美,牟海飞,吴代东,李乃流,姚宁. 2003

[15]红掌愈伤组织高效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曾燕楠,张宁宁,衡燕,邵和平,张琼. 2012

[16]~(60)Co-γ辐射对非洲菊组培苗苗期生长的影响. 高年春,蒋贤权,房伟民,曹荣祥. 2007

[17]不同继代次数对东方百合组培苗分化的影*响. 蒲秀琴,王舰,薛寒青. 2008

[18]卡特兰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技术. 张宁宁,邵和平,衡燕,张琼. 2009

[19]蛇莲离体培养研究. 李小泉,李朝生,牟海飞,邹瑜,张进忠. 2007

[20]不同栽培基质对“神马”菊花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 那艳斌,张天静,张艳秋.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