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三倍体杂种染色体的分子原位杂交鉴定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于卓
作者: 于卓;云锦凤;马有志;辛志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分子原位杂交;加拿大披碱草;野大麦;三倍体杂种F1;根尖细胞染色体
期刊名称: 遗传学报
ISSN: 0379-4172
年卷期: 2004 年 31 卷 07 期
页码: 735-739
收录情况: SC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加拿大披碱草与野大麦 2个四倍体多年生禾草杂交产生的属间杂种F1为三倍体 (2n =3x =2 1) ,丢失了与亲本染色体基数相同的 7条染色体。为查明该杂种F1的染色体构成 ,应用基因组分子原位杂交方法 ,将父本(♂ )野大麦基因组 (H1H1H2 H2 )DNA用荧光生物素标记作为探针 ,以母本 (♀ )加拿大披碱草基因组 (SSHCHC)DNA作为封组 ,对杂种F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DNA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三倍体杂种F12 1条染色体中 ,有 14条出现偏黄色荧光信号 ,来自父本 (♂ )野大麦H1H2 基因组有 7条出现橙红色荧光信号 ,来自母本 (♀ )加拿大披碱草S基因组、加拿大披碱草HC 基因组的 7条染色体丢失。
分类号: S334
- 相关文献
[1]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的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马有志,徐琼芳,辛志勇,富田因则,中田升,安室喜正,福井希一. 1998
[2]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解析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的…. 马有志,富田因则. 1997
[3]应用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解析小麦—天兰冰草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号的. 马有志,富田因则,中田升,安室喜正,近江户伸子,福井希子. 1997
[4]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的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马有志,徐琼芳,辛志勇,富田因则,中田升,安室喜正,福井希一. 1998
[5]“三北”盐碱地优良牧草—野大麦. 王洪君,高兰阳,陈宝玉,任志国. 2009
[6]盐胁迫下野大麦耐盐生理机制初探. 王雪青,张俊文,魏建华,王宏芝,李瑞芬. 2007
[7]内生真菌在禾草体内的分布特征. 赵晓静,王萍,李秀璋,古丽君,李春杰. 2015
[8]3种禾本科牧草光合特性研究. 马鸣,王宗礼,张德罡. 2008
[9]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子人工老化处理下的生理影响. 赵晓静,李秀璋,王萍,李春杰. 2015
[10]Neotyphodium属禾草内生真菌和球囊霉属菌根真菌对野大麦生长的影响. 方爱国,李春杰. 2014
[11]野大麦种子萌发条件及抗逆性研究. 余玲,王彦荣,孙建华. 1999
[12]一株野大麦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 陈泰祥,李春杰,李秀璋. 2016
[13]甲基托布津对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曹莹,姚祥,陈水红,李春杰. 2018
[14]不同酸碱条件下内生真菌对三种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彭清青,李春杰,宋梅玲,梁莹,南志标. 2011
[15]温度和水分胁迫下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宋梅玲,李春杰,彭清青,梁莹,南志标. 2010
[16]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创制大麦新种质. 李春杰,王正凤,陈泰祥,南志标. 2021
[17]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回交后代的农艺特性研究. 李微微,李造哲,王磊. 2009
[18]野大麦耐盐适应性反应机制的研究. 李瑞芬,王雪青,王宏芝,魏建华. 2006
[19]野大麦耐盐性研究进展. 王春梅,张茜,张怀山,汪晓斌,朱新强,夏曾润,王晓力. 2013
[20]野大麦HbCBL1和HbCBL2结构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吴广宇,李国婧,王瑞刚,李瑞芬,魏建华.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蒙古冰草XTH基因生物信息学及干旱胁迫下表达分析
作者:陈艺豪;房永雨;范菠菠;张学峰;赵彦;闫秀秀;吴婧;翟永青;于卓;马艳红
关键词:蒙古冰草;XTH;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表达
-
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生物信息学识别及表达分析
作者:翟永青;马艳红;范菠菠;房永雨;张学峰;于卓;李坤;吴婧;闫秀秀;赵彦
关键词:蒙古冰草;脱水素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干旱胁迫
-
中国饲料粮生产布局时空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赵静;于卓;刘增金
关键词:饲料粮;生产布局;空间杜宾模型;影响因素
-
蒙古冰草GDSL酯酶/脂肪酶基因的序列及表达分析
作者:闫秀秀;范菠菠;张学峰;于卓;房永雨;吴婧;赵彦;马艳红
关键词:蒙古冰草;GDSL酯酶/脂肪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抗旱
-
作物种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
作者:李新海;路明;郑军;谷晓峰;邱丽娟;黎裕;马有志;万建民
关键词:作物;种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发展路径
-
我国家禽产业生产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
作者:于卓;刘增金
关键词:家禽产业;生产布局;区域产业规划;区域重心法;空间滞后模型
-
高丹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作者:石悦;房永雨;于卓;杨东升;柴文娟;刘拴成
关键词:高丹草;成熟种子;组织培养;愈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