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侧芽离体培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金波
作者: 金波;王纪方;贾春兰;高秀云;戴正修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3 年 1 卷 01 期
页码:
摘要: 在春甘蓝(Brsslcadercea L)育种和品种选纯复壮工作中,为了获得适于春季栽培的优良植株,必须在生产田中进行选种。过去一般采用侧芽扦插的方法繁殖这些植株的后代。但近年来,由于病害日益严重,扦插成活率极低,而秋季播种,经济性状又不能得到充分表现,无法进行选择。我们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材料和方法 春甘蓝侧芽培养,一般待叶球经济性状充分表现之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将甘蓝叶球取下,剥去层层叶片,取出带有小芽的茎盘(图1见封3。)。然后将侧芽切下,用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再转入饱和漂白粉清液中消毒15—2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4次。在无菌条件下将侧芽接种在培养基上,置25—26℃,日光灯照朋10小时 (2000勒克斯左右)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选用MS培养基,附加一定量的 IAA (@I%乙酸)和KT(激动素):,固态,液态交替使用,幼苗生长发育正常。 结果分析 一、培养苦的选择 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选择是致关重要的。在甘蓝花茎培养(‘)和甘蓝花药培养中,我们曾对培养基和激素进行了研究,找出了适于甘蓝幼苗生长所需的种类及配比。实验证明,适于甘蓝花茎苗、花药苗生长的培养基,;也适于甘蓝侧芽苗培养,故不再作详细介绍。;。;。。由下二个很小的甘蓝侧芽,通过组织培养获得一株健壮的幼苗,需经过如下几个步骤: 1。将选好的侧芽接种在Ms+ IAAO.2毫克/升十KT 2毫克/升的固体培养基上,7~15天后侧芽的外部叶片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这段时间内,生长缓慢,展开的叶片有明显的中肋,但叶缘部分很小。2.将材料转人M6十七AAO.2毫克/升十 KT 2毫克/升的液体培养基中,经过30余天培养,株高可达8““.B厘米,展开4—5个叶片,植株生长正常。3..将液体培养基中的幼苗转入 MS十正AAQ.Zny/升(或IBAO.2毫克一叫唤丁酸)的固体培养基中,很快即有的根形成。上述三个步骤中培养基』.的蔗糖浓度均为2: %,;。PHS.8。 二、材料的选择;I.一般用茎尖加速植株繁殖时,往往采用较大的整尖组织u),这样既能提高成。活率,又能加快繁殖速度。甘蓝是幼苗春化型(‘\所以只有按时将培养的幼苗移栽田间,才能通过春化阶段。于次年正常开花结实。为此曾用带有0.5厘米见方茎盘组织的侧芽为材料进行接种,(图2见封3\i结果污染相当严重(图8见封8)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以接种材料份数计算,污染率最高者可达93.75%。在保留下来的少数材料中,也是大部分污染,仅有很少量保留下来。从表1还可以看出,随着接种时间的后延,污染率有递增的趋势。 为解决污染问题,曾采用酒精、漂白粉、新洁尔灭等消毒液,不同浓度、不同消毒时间、不同配合方式等进行消毒实验,均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从污染情况看,除少数材料外,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污染。从上述两点分析,污染很可能是由材料带菌所致。经我所植保室同志分离鉴定得到了证实,污染是由于黑腐病菌(Xahthomonas ca“-pestris),叶斑病菌、(Pseudomonas ma-cnlicola)和软腐病菌侵染组织的结果。 2.一些实验证明,当以获得无病原体的植株为B的时,只有取用分生组织或尽可能小的茎尖,才能除去母体植株的病原体《‘)(5)。据此我们接种了不带茎盘组织的小侧芽 (图4见封3),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种取材方式的污染情况差异十分显著,不带茎盘组织的侧芽,成活率高达90%以上,达到了可以使用的程度。 为进一步证实不带茎盘组织材料污染率下降的可靠性,1981年又以不同材料采用接种小芽的方式作了污染试验,结果见表3。 表8所列的14份材料中,成活率均在70%以上,不少材料的成活率可达100%,说明效果是很好的。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一般的消毒方法只能杀死材料表面的菌类,而不能解决材料内部带菌的问题。一旦病原菌侵入植物组织,就只能从取材部位上考虑消除污染的问题。 三、幼苗生长速度问回 采取不带茎盘组织的侧芽为材料,虽然使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生长速度(特别是前期生长速度)显著减慢,使幼苗不能按时定植田间,影响来年正常开花结实。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影响生长速度的因素是很多的,诸如培养基成分,激素的种类和用量、培养条件、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以及母株生长的环境条件等等。我们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作了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对侧芽生长速度影响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见表4。 两种培养基的成份完全相同(即Ms+IAAO.2毫克/升十 KT 2毫克/升),仅是物理状态不同,选用的侧芽也基本一致,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30天即有大部分可以转入生根培养基中(植株展开4—5个叶片,最大叶片长约2厘米,生长正常)。42天后绝大多数植株可以转人生根培养基中(图5见封3)。自转入液态培养基,到大多数植株移栽土中,仅要50多天的时间,缓苗后定植田间,生长正常(图6见封3)。固态培养基中的侧芽,在上述时间内,没有生长到可以移至生根培养基中的大小,更无幼苗可以移栽田间。 四、不同状态培并未引起侧芽生长速度差异的原因 两种培养基的化学成份完全一样,仅是物理状态不同,对甘蓝幼苗的生长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呢?为了解这一问题,设计了4种不同培养方式, I为固态MS+ IAAO.2毫克/升十 KT 2毫克/升培养基,幼苗采取一般方式直插人培养基中; 11同样为固态MS+IAAO.2毫克/升十 KT 2毫克/升培养基,但幼苗栽植时,将下部一个叶片埋入培养基中,以增大吸收面积;皿是将不加任何营养成分的琼脂做成平面,以固定幼苗,(栽植方式同1)再加入一定量的液态MS+IAAO.2毫克/升十 KTZ毫克/升培养基(注意叶片不接触溶液); IV为液态Ms+ IAA0.2毫克/升十 KTZ毫克/升培养基,幼苗采取一般方式放人,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I的生长速度最慢,IV的生长速度最快,见和皿介于M者之间。若把表5中的1和11.进行比较,培养基的状态和成份完全相同,只是11中有一片叶子埋入培养基中,增大了吸收营养的面积。从而看出,造成见中材料生长加快的原因,无疑是增大吸收面积的结果。而IV为液态培养基,材料放人后,会有更大的叶面积与培养基接触,所以其生长速度会更加迅速,也就是说生长速度的差异主要是吸收面积不同而造成的。 五、幼苗的移栽 幼苗转人生根培养基中(即MS+IAA0.2毫克/升),10天左右即有幼根形成,一般5—10条,多者可达数十条。待根长1一2厘米,叶4—6片时,即可移栽上中。首。先用纸折成各边长均为3.5厘米的小盒,内盛消毒过的土壤,将其密集排在特制的木盘‘中,将小苗栽人纸盒,置于光、温适宜之处,覆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度,待缓苗后定植田间。这种移栽方法的优点是成活率高;节省地方,便于管理。 自1979年以来,我们用侧芽培养的方法,先后培养了140多个材料,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进展。1981年开始在育种工作中应用,经培养所得的植株,各种性状整齐一致 (如中心柱长短,结球性状等),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问题讨论 一、从表5所列的数据,明显地看出液态培养基中的幼苗,增大吸收面积是提高生长速度的重要原因6.但若把I和皿作一比较,二者的吸收面积相似,但生长速度相差很大,这种差异是无法用增加吸收面积来解释的。是否由于固态培养基是一种凝胶,而离子在凝胶中的移动受到限制,速度缓慢,因而造成了培养基不同部位离子的浓淡陡度,致使植株周围营养成分局部亏缺,影响植株的生长。也可能由于离子受到凝胶的吸附,不利于植物吸收利用所造成,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从马铃薯脱毒的材料看,取材大小,成活率和脱毒效果三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即取材大,易于成活,但脱毒效果差;取材小,脱毒效果好,但成活率低。根据这种情况,取材原则应该是在能够彻底去除病毒的前提下,尽量取材大些。甘蓝侧芽培养中,污染问题虽是病毒所致,这一原则还是适用的。但由于各品种之间侧芽的生长速度不同,因而其维管束化的部位也不相同,所以取芽的大小差异很大。一般培养2—4毫产;;的侧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采取侧芽培养的方法,是进行春甘蓝生产田选种的有效途径,既克服了腋芽扦插法成活率低的弱点,又具备方法简便,可以获得性状一致的大量植株的优点。 四、从本实验结果看,常规的胶芽扦插法,难于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带菌。因春甘蓝品种的侧芽适于扦插时,正是高温多雨季节,有利于各种病菌的迅速繁殖,致使材料大量发病,造成腐烂而死亡。甘蓝侧芽离体培养@金波$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王纪方$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贾春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高秀云$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戴正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1)金波等;1981:甘蓝花茎培养的研究。园艺学报, 9( 1) 53—57。 (2)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组织培养室、三室五组,1976;离体培养马铃薯茎顶端(或腋芽)生长点的初步研究。遗传学报, 1976( 1): 51—55。 (3)朱其杰等, 1979:结球甘蓝品种生态与杂交制种的关系。农业科技通讯,1979, 4: 19—20。 (4)森宽一,1971:用生长点培养法获得无病毒植株。植物细胞杂交参考资料第二集:53。科技出版社 (5)马铃薯生产协作组,1976:马铃薯生产的研究1,用茎类培养法生产马铃薯无毒原种。植物学报, 1976, 3。 (6)ИЯМарьяхина等,1979:结球甘蓝组织培养无性繁殖方法的研究。蔬菜译丛(一); 110—111。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不同制茶工序下枸杞芽茶代谢物的变化
作者:魏佳仪;米佳;张波;王思玉;葛鑫宇;金波;罗青;张渌淘;禄璐;闫亚美
关键词:枸杞芽茶;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加工工序;多酚;代谢途径
-
家禽养殖环境调控关键技术与设施设备研究进展
作者:邢伟杰;金波;石诗影;蒲俊华;赵华轩;李尚民;窦新红
关键词:家禽养殖;环境监测;环境调控;设施设备
-
宁夏枸杞酚类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马茜;张渌淘;禄璐;金波;刘菲;李应萍;车章斌;米佳;闫亚美
关键词:宁夏枸杞;酚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结构表征;加工应用
-
自贸港背景下农业电商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者:黄媛媛;王成丽;高秀云
关键词:自贸港;农业电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
"双碳"背景下江苏省水禽养殖现状与绿色发展对策
作者:邢伟杰;金波;蒲俊华;赵华轩;薛倩;李尚民
关键词:双碳;水禽养殖业;减排固碳;绿色发展
-
中压制备色谱法分离黑果枸杞中2个矮牵牛素花色苷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
作者:米佳;张渌淘;禄璐;魏佳仪;金波;罗青;闫亚美;曹有龙
关键词:黑果枸杞;花色苷;矮牵牛素;中压制备色谱;大孔树脂;凝胶树脂
-
林下食用菌栽培与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俞秀强;柯树炜;李铭;高秀云;李艺坚;刘钊
关键词:林下栽培;食用菌栽培;食用菌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