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水稻恢复系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开雨

作者: 卢双楠;裘俊丽;李孝琼;马增凤;陈乔;李粲;韦素美;黄凤宽;张月雄;刘驰;黄大辉;李容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褐飞虱;Bph3Bph24(t)聚合系;抗性基因导入系;BPHR96;恢复系;水稻育种

期刊名称: 分子植物育种

ISSN: 1672-416X

年卷期: 2011 年 09 卷 04 期

页码: 29-3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培育优良的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褐飞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接虫鉴定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和Bph24(t)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广恢998、9311、R15、明恢63、R29中,最终获得遗传稳定的Bph3导入系32份和Bph24(t)导入系22份,获得Bph3Bph24(t)优良聚合系13份。人工接虫鉴定结果显示,Bph3和Bph24(t)导入系对稻褐飞虱抗性达到中抗至抗的水平,平均分别为3.96级和3.84级,其中Bph24(t)导入系对稻褐飞虱抗性略强于Bph3导入系;Bph3Bph24(t)聚合系抗性最强,对稻褐飞虱抗性达到2.38~2.65级、平均2.52级的抗级水平,表明抗性基因聚合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具有累加基因效应。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导入系、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90%以上。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所选的多数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有效穗、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恢复系差异不显著。证明本研究已成功获得5个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恢复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并且为建立完善的水稻抗性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稻褐飞虱新抗源的鉴定和利用. 韦燕萍,李孝琼,陈乔,孙荣科,杨朗,黄凤宽,韦素美,刘丕庆,黄大辉,张月雄,李容柏. 2009

[2]稻褐飞属生物型的最新研究进展. 姜人春. 1999

[3]稻褐飞虱致害性的转化(同翅目:飞虱科). 张志涛,陈伟,姜人春,张燕,蔡祥承. 1997

[4]稻褐飞虱的DNA遗传变异性分析. 王桂荣,樊叶杨,庄杰云,郑康乐,张志涛. 2001

[5]稻褐飞虱雄虫第二种鸣声及其生殖竞争意义. 傅强,陈伟,张志涛,唐晓清. 1997

[6]改良水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陈乔,孙荣科,杨朗,黄凤宽,黄大辉,韦素美,张月雄,刘丕庆,李容柏. 2010

[7]稻褐飞虱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 刘芳,傅强,赖凤香,张志涛. 2005

[8]云南思茅和开远稻褐飞虱致害特性比较. 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2004

[9]稻褐飞虱实验种群致害性变异. 刘芳,傅强,赖凤香,张志涛. 2004

[10]稻褐飞虱成虫的翅二型现象. 马巨法,唐健,胡国文,程家安. 1995

[11]稻褐飞虱田间种群不同世代致害性检测. 刘芳,傅强,张志涛,赖风香. 2003

[12]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翅型分化研究. 韦素美,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2001

[13]水稻褐飞虱灯下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刘怀,赵志模,何恒果,代建平,程登发. 2008

[14]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材料对稻褐飞虱和稻瘿蚊的抗性鉴定. 黄凤宽,罗善昱,李青,黄所生. 2004

[15]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梁云涛,王春连,刘丕庆,傅强,Kshirod K J,赵开军. 2008

[16]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致害特性研究. 韦素美,罗善昱,黄所生,李青. 2003

[17]分子标记辅助聚合抗褐飞虱基因选育杂交水稻抗性品种初步研究. 陈乔,李孝琼,陈英之,韦绍丽,阳海宁,张月雄,李容柏. 2009

[18]水稻品种资源抗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核心样品的综合评价. 韦素美,梁广文,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2004

[19]普通野生稻稻褐飞虱抗性在水稻改良中的利用研究. 秦学毅,韦素美,黄凤宽,张向军,魏源文,杨新庆,李维科,邓智年,朱汝财,黄所生,吕维莉,李青,罗善昱. 2003

[20]水稻品种资源抗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和稻瘿蚊核心样品的研究. 韦素美,梁广文,黄所生,罗善昱,李青.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