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箐大坝对北盘江水域面积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琴

作者: 杨琴;赵学春;郝俊;王志伟;程华;韦昌盛;金宝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北盘江;董箐大坝;降水量;喀斯特地区;时空动态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1 年 005 期

页码: 1080-108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明董箐大坝对北盘江水域面积的时空动态的影响,为保护北盘江水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8-2018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ArcMap 10.2目视解译北盘江董箐大坝河段的水域边界并计算水域面积,分析建坝前后水域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北盘江董箐大坝建坝前水域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小,上游和下游的水域面积分别为4.5和1.7 km2,建坝后上游水域面积为21.7 km2,较建坝前增加3.8倍,下游水域面积为1.7 km2,较建坝前基本未发生变化;建坝后上游水域面积随着大坝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且与大坝距离的相关性显著,下游水域面积相对处于稳定状态且与大坝的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建坝前水域面积与前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建坝后下游水域面积与前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建坝前水域存在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水域面积分别为5.2和6.6 km2,建坝后上游不再存在明显的枯水期和丰水期,其水域面积均为21.8 km2;建坝后上游水域覆盖率为80%~100%的稳定覆盖栅格从35.3%增至74.8%,水域覆盖率为0~20%的不稳定覆盖栅格从29.5%降至11.1%;在缓冲距离500、1000和1500 m时,近段(距大坝0~6 km)和中段(6~15 km)各缓冲距离建坝前和建坝后植物生长季的NDVI均呈下降趋势,远段(15~28 km)各缓冲距离建坝前和建坝后植物生长季的NDVI几乎无变化。【结论】建坝前水域面积主要受降水控制,建坝后水体主要受人为调控,当水量过大时开闸放水,而水量较小时则关闸蓄水,使水域面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河流水体已由自然变化转为人为调控为主。

分类号: TV147.5

  • 相关文献

[1]野生斑鹱苗种培育试验. 李道友,张竹青,周路,杨凯,李建光. 2013

[2]北盘江光照水库建库前后浮游动物的变化. 张竹青,周路,杨兴,韩碧泽,王金乐. 2012

[3]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建设前后鱼类资源变化. 周路,张竹青,李正友,杨兴,林艳红,杨昌齐,李道友. 2011

[4]梯级开发对北盘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的影响. 周路,张竹青,林艳红,李正友,杨兴,杨昌齐,李道友,周莉. 2011

[5]对贵州山区集雨节灌工程的思考. 蒋太明. 2002

[6]喀斯特地区奶牛泌乳中期营养需求模型研究. 孔德顺,杨正德,刘镜,杨进,谢应才. 2008

[7]喀斯特地区奶牛泌乳盛期营养需求模型研究. 谢应才,杨正德,刘镜,孔德顺,杨进. 2008

[8]紫花苜蓿——小麦轮作对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马伦兰,马培杰,苏生. 2017

[9]贵州喀斯特地区旱地肥水耦合施用技术. 肖厚军,夏锦慧,邓英,陈明华. 2004

[10]贵州喀斯特地区优良牧草引种及其生产性能. 唐成斌,陈瑞祥,罗天琼. 2006

[11]干旱胁迫对喀斯特地区适生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陈莹,李龙兴,赵丽丽. 2015

[12]喀斯特地区不同茎形态植物的水土保持和养分截留效果研究. 田小松,陈龙,周瑞荣,郑杰炳. 2014

[13]饲草青贮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石漠化地区应用的启示. 熊康宁,许留兴,申小云,张锦华,刘成名. 2016

[14]贵州水土保持研究现状及展望. 罗龙皂,范成五,李渝,秦松. 2012

[15]喀斯特地区奶牛盛期能量和蛋白需求模型研究. 刘镜,杨正德. 2008

[16]喀斯特地区旱地耕作覆盖保墒栽培技术. 肖厚军,蒋太明,夏锦慧,吴士章. 2004

[17]黔中喀斯特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罗时琴,林涛,李娟. 2015

[18]南方喀斯特地区草地的放牧利用技术规程. 张锦华,肖时珍,尚以顺,陈燕萍,熊康宁,宋明希,张俞. 2014

[19]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土壤热容量的变化. 甘磊,朱彦光,严磊,李振东,陈廷速,陈晓冰. 2018

[20]喀斯特地区草畜配套技术推广效益分析. 李娟,吴佳海,牟琼,韩永芬.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