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对机械化收获大豆底荚高度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史宏

作者: 史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种植密度;底荚高度;产量;最佳结合点

期刊名称: 农学学报

ISSN: 2095-4050

年卷期: 2017 年 09 期

页码: 62-67

摘要: 针对山西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大批育成品种品系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现状,研究影响机械化收获的瓶颈问题——底荚高度,为其适应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通过种植密度调控,总结大豆底荚高度的变化规律,分析密度与底荚高度、相关产量性状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在欧氏距离OD=8.23处将18份种质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等分枝类型;第二类为多分枝类型;第三类为寡分枝类型。不同分枝类型品种的底荚高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变化趋势不同。底荚高度适合机械化收获前提下,密度与产量的最佳结合点:中等分枝类型的密度为140000/hm~2和270000/hm~2;寡分枝类型密度为120000株/hm~2和270000/hm~2;多分枝类型的密度为240000/hm~2。密度调控底荚高度,增加收获产量,使其适应机械化收获可行。

分类号: S233.75

  • 相关文献

[1]适应大豆机械化收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史宏. 2020

[2]山西早熟夏大豆种植密度研究. 任小俊,刘小荣,吕新芸,马俊奎. 2019

[3]密度对分枝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于德彬,张鸣浩,孟凡钢,饶德民,赵婧,张伟,闫晓艳. 2020

[4]密度对晋北区大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旭丽,邢宝龙,王桂梅,殷丽丽. 2017

[5]增密对不同分枝类型大豆品种同化物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李瑞东,尹阳阳,宋雯雯,武婷婷,孙石,韩天富,徐彩龙,吴存祥,胡水秀. 2022

[6]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张彦军,王兴荣,李玥,李永生,李峰,苟作旺,张恺东,祁旭升. 2021

[7]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中吉602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孙浩楠,曹霞,申晴,邱红梅,孟凌晓,李志刚. 2024

[8]种植密度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于洪久. 2009

[9]不同肥密处理对超高产大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肖亦农,谢甫绨,肖万欣. 2011

[10]不同种植密度对高产型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孙元成,曹霞,孙浩楠,史铎,毛庆丰,叶英杰,邱红梅,李志刚,张卫国. 2023

[11]种植密度对陇东半湿润区全膜微垄沟播大豆产量的影响. 陈珩,刘海鹰. 2016

[12]我国大豆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评价. 吕继龙,何萍,徐新朋,魏丹,仇少君,赵士诚. 2020

[13]种植模式对高密度下不同耐密性大豆品种根形态的影响. 王冬昭,饶德民,李琪瑞,程彤,于德彬,孟凡钢,赵婧,闫晓艳,邱强,张伟. 2023

[14]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武新艳,张振晓,张小虎. 2014

[15]平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魏然,李阳,СелиховаОльга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张武,于晓光,吴俊彦,崔杰印,位昕禹. 2024

[16]不同株型大豆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邱强,石一鸣,闫晓艳,张伟,高淑芹,董岭超. 2008

[17]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王新兵,侯海鹏,马玮,赵明. 2013

[18]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王文斌,张力军,王昌陵. 2009

[19]施肥、密度对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的研究. 魏云山,高聚林,敖雪,丁素荣,张晓荣,李峰. 2014

[20]不同群体结构下大豆植株抗倒性能的比较. 陈喜凤,孙宁,谷岩,何文安,贾恩吉,赵福林,杨巍,吴春胜,王振民.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