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产方式下稻米的质量安全状况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邝建湘

作者: 邝建湘;郭望模;段彬伍;朱智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稻米生产方式;调肥方案;农业面源污染;单季晚稻

期刊名称: 湖南农业科学

ISSN: 1006-060X

年卷期: 2010 年 21 期

页码: 91-94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对稻鸭共育有机稻米生产、NY5117-2002无公害稻米生产和农户常规稻米生产的稻米质量安全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调二保三降"的水稻优质安全生产技术方案,并进行了对比试验。除上述3种生产方式外,试验还设置了新方案在单季晚稻移栽田的应用、新方案在单季晚稻直播田的应用等2个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水层、植株养分状况、病虫害表现、稻米质量安全和生产综合成本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新方案更符合高产群体生长规律,降低化肥、农药投入28%~30%,增加了每穗实粒数,增产稻谷3.8%~15.6%;在2009年秋季稻飞虱大爆发下,新方案比农户常规方式减少喷药3次;新方案下,控制水稻施肥的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施肥后5 d内不外排田面积水;新方案在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和收获的平原地区可操作性强,效益明显,对消除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氮肥分配比例对免耕强化栽培单季晚稻的影响. 黄洪明,吴美娟,徐志福. 2008

[2]土壤供氮特性与水稻优化施肥运筹方式研究. 吴敬民. 1996

[3]单季晚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骆江英,李敏,吴春艳,唐旭,杨生茂,陈义. 2010

[4]永康市单季晚稻施肥“3414”试验初报. 陈远利,陈义. 2012

[5]复合微生物菌肥在稻田生产系统“春玉米-晚稻”中的肥效试验研究. 郭望模,段彬伍,朱智伟,王建方,谢桐洲. 2007

[6]上海地区单季晚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生物气象因子探讨. 蒋耀培,李军,蒋杰贤,张皓,季香云. 2011

[7]单季晚稻区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的实践. 郑许松,刘桂良,陈宇博,田俊策,吕仲贤. 2017

[8]紫云英和黑麦草与化肥配施对单季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徐建祥,叶静,王建红,俞巧钢. 2012

[9]紫云英还田配施化肥对单季晚稻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王建红,曹凯,张贤. 2014

[10]单季晚稻的简化施肥技术和施肥量. 汪寅虎,张明芝,周德兴,顾永明,柯福源,顾伽华,赵忠琴. 1989

[11]等量蚕豆鲜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单季晚稻的影响. 王建红,张贤,曹凯,华金渭. 2015

[12]紫云英翻压量对单季晚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王建红,曹凯,张贤. 2014

[13]杂交稻新组合天优华占作单季、连作晚稻种植适宜播种期的研究. 禹盛苗,陈润兴,吕周林,赵旭锋,许德海,朱旭东,金千瑜. 2009

[14]单季晚稻机插田化学除草技术. 赵敏,李荣,张国忠,吴传伟,洪美萍,徐福寿,陈建明. 2011

[15]重庆市江津区团结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研究. 曹生宪,林芝西. 2016

[16]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对策I.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成因. 任军,边秀芝,郭金瑞,闫孝贡,刘钊剑,朱孝玉,郑中和,杨世清. 2010

[17]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 刘凤枝,沃飞,郑向群,师荣光. 2008

[18]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黄东风,王果,陈超. 2006

[19]闽江中上游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调查评估及其防治技术探讨. 陈超,黄东风,邱孝煊,李卫华. 2007

[20]浅析贵州茶园潜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及防治措施. 胡伊然,赵华富,莫雪,易维洁,刘慧龙,张钦.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