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模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何余容
作者: 何余容;吕利华;庞雄飞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短管赤眼蜂;小菜蛾;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寄生率;二次回归模型
期刊名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ISSN: 1001-411X
年卷期: 2001 年 22 卷 01 期
页码: 45-4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以小菜蛾卵作为目标寄主卵 ,在室内模拟研究了赤眼蜂蜂量、寄主卵密度、搜索空间大小和植株体积与短管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 .结果表明 ,赤眼蜂蜂量是影响短管赤眼蜂寄生率的主因素 ,植株大小、搜索空间也对寄生率形成极显著的影响 ,寄主卵量则对寄生率没有任何影响 ;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寄生率的影响以蜂量和植株大小的交互作用最大 ,其次是蜂量与寄主卵量、寄主卵量与植株大小的交互作用 .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有较强的寄生率 ,且短管赤眼蜂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的二次回归模型
分类号: Q968.1
- 相关文献
[1]两种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和种间竞争. 何余容,吕利华,陈科伟. 2005
[2]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菜芯地的扩散动态. 何余容,吕利华,庞雄飞. 2000
[3]杭州郊区小菜蛾寄生昆虫调查. 汪信庚,刘树生,何俊华,郭世俭. 1998
[4]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户经营行为特征研究——基于浙江蔬菜产业调查. 柯福艳,徐红玳,毛小报. 2015
[5]短管赤眼蜂和夜蛾黑卵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竞争的初步评价. 朱凯辉,周金成,张柱亭,何康来,张礼生,董辉. 2020
[6]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人工诱导翘嘴鲌雌核发育. 李停,贾永义,刘士力,蒋文枰,李宁,杨润清,顾志敏. 2016
[7]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桂糖42号栽培因子. 刘晓燕,李毅杰,梁强,李长宁,谢金兰,罗霆,庞天,王伦旺,王维赞. 2020
[8]燃料乙醇制备中稀酸预处理棉花秸秆条件优化. 王华,杜双奎,杨伟华,许红霞,周大云,李哲涛. 2014
[9]喀什棉区第一、二代棉铃虫对棉花的复合危害和防治指标研究. 姚举,李号宾,王伟,张爱新,王东. 2008
[10]响应面法优化燕麦全粉中蛋白质提取工艺. 徐向英,王岸娜,林伟静,钟葵,周素梅. 2011
[11]新疆喀什地区牧草盲蝽为害棉花防治指标研究. 王伟,张仁福,刘海洋,张瑜,姚举. 2016
[12]4MZ-3000型自走式梳齿采棉机清花装置的试验研究. 韩玲丽,王学农,陈发,曹卫彬,刘晓丽. 2012
[13]燕麦全粉中β-葡聚糖提取工艺优化. 林伟静,吴广枫,王强,周素梅. 2010
[14]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直播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李艳花,周燕,石有明,肖长明,黄书琴,刘涛,黄华磊. 2020
[15]密度与肥料对泽泻产量的影响. 彭志芸,刘小波,杜勇利,廖霏霏,熊湖,夏魁,李之兰,苟才明,张德银. 2024
[16]“灭蚕蝇”不同用法对柞蚕寄生蝇的防治效果. 余文中,岳宣,田应书,冯世华,王庆忠. 2013
[17]一种虫生真菌—赤色穗状菌Spicariafumoso-rosea(Wize)Vassilijevsky的研究. 尹莘耘,赵玉清. 1965
[18]三化螟卵寄生率和捕食率在不同水稻种植密度和生长期的变化规律. . 1991
[19]优质无公害苹果植保技术. 孔庆富. 2002
[20]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梭梭幼苗移栽成活率及肉苁蓉寄生率的影响. 李霞,马永清,宋玉霞,税军峰,李秀维.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非编码RNA调控真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化和个体分工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洁;关子盈;陈婷;石庆型;吕利华;齐国君
关键词:非编码RNA;真社会性昆虫;品级;分工
-
0.2%高效氯氰菊酯粉剂对田间红火蚁种群数量及蚁巢迁移的影响
作者:齐国君;王刚;石庆型;陆嘉进;关子盈;陈婷;陈洁;Muhammad Irfan Waris;吕利华
关键词:红火蚁;粉剂;种群数量;分巢;迁移
-
扶桑绵粉蚧及其蜜露对红火蚁的召集作用
作者:关子盈;邵翠翠;石庆型;陈婷;吕利华;陈洁;齐国君
关键词:扶桑绵粉蚧;蜜露;红火蚁;召集
-
热处理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效果评估
作者:王裕华;李群臣;王刚;吕利华;何余容;王德森
关键词:红火蚁;干热处理;热水处理;击倒率;致死率
-
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侵染小菜蛾的表达谱分析
作者:谢梅琼;王龙江;何余容;吕利华;顾家睿
关键词:玫烟色棒束孢;小菜蛾;侵染相关基因;转录组
-
表皮碳氢化合物在3种火蚁属蚂蚁成虫鉴定中的应用
作者:李群臣;石庆型;陈婷;陈洁;吕利华;齐国君
关键词:表皮碳氢化合物;火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一株玫烟色虫草对草地贪夜蛾的致病性研究
作者:雷妍圆;吕利华;王裕华;王德森
关键词:玫烟色虫草;草地贪夜蛾;侵染症状;致病力;微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