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冬小麦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经廷

作者: 张经廷;吕丽华;董志强;张丽华;姚艳荣;申海平;姚海坡;贾秀领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冬小麦;灌溉策略;水氮耦合;华北平原;高产稳产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19 年 45 卷 011 期

页码: 1746-17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阐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稳产节灌制度,于2007—2016连续10年进行了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在冬小麦拔节期灌水基础上,播前底墒、长期不同施氮及生育期降水等对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春灌1次水(拔节期75 mm,W1)和2次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75 mm,W2)2个处理;施氮量为副区,设6个水平,分别为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300 kg hm-2(N300).冬小麦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受播前底墒影响显著,播前2 m土体贮水量越大开花期补灌增产率越小.施氮水平也显著影响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随着定位试验年限的增加,N0和N60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年下降,从第6年开始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基本丧失.在足墒播种和正常供氮(施氮量不低于120 kg hm-2)条件下,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还受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影响,尤其是拔节–开花期的有效降水量.开花期补灌增产率随生育期以及开花后的有效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大于25.3 mm时,开花期补灌没有显著优化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等产量性状,最终增产不显著;此情景下,拔节期灌1次水(75 mm左右),即可在维持较高产量的前提下,降低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稳产与节水协同.本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在足墒播种、施氮量不低于120 kg hm-2、拔节期灌水前提下,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可作为开花期灌水与否的重要决策依据.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夏玉米12展叶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吕丽华,崔永增,李谦,姚艳荣,黄冀楠,张经廷,孟建,李明远. 2023

[2]灌溉策略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生长的影响. 郭晓磊,薛绪掌,赵倩,张馨,李友丽,陈菲,王志敏. 2019

[3]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杨世丽,张凤路,贾秀领,马瑞昆,姚艳荣. 2008

[4]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田耗水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赵连佳,薛丽华,孙乾坤,章建新. 2016

[5]不同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根系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薛丽华,赵连佳,陈兴武,雷钧杰,赛力汗·赛,乔旭,张永强. 2017

[6]作物水肥耦合类型量化方法在华北冬小麦水氮配置中的应用. 张经廷,吕丽华,张丽华,董志强,姚艳荣,姚海坡,申海平,贾秀领. 2019

[7]喷灌洒水与施肥均匀性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李久生,饶敏杰. 2002

[8]土下微膜覆盖与灌水管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与物质生产效果的影响. 何立谦,张维宏,张永升,曹彩云,李科江,杜雄. 2014

[9]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稳产技术研究. 金亚征,谢瑞芝,李少昆,冯聚凯,于青,高世菊. 2008

[10]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影响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例. 肖薇薇,许晶晶. 2016

[11]几种物候提取方法的小麦物候提取. 侯学会,隋学艳,梁守真,王猛,董敏. 2017

[12]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临汾6510选育. 韩东翠,行翠平,史民芳,安林利. 2008

[13]基于马利奥特装置的无土栽培营养液管理控制系统研究. 赵燕东,高宇,施伟,张馨,郑文刚,薛绪掌. 2022

[14]基于ARM和电力线载波的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研究. 李国强,王猛,张杰,周蕊,张建涛,郑国清. 2021

[15]根据气象信息指导南疆棉花膜下 滴灌的试验研究. 樊凯,高阳,王兴鹏,王洪博,段爱旺. 2019

[16]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试验. 张雪飞,彭凯,王建春,宋治文,王艳,梁新书,钱春阳,李鹏. 2017

[17]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 马忠明,陈娟,刘婷婷,吕晓东. 2017

[18]膜下滴灌水氮耦合对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戚迎龙,史海滨,李瑞平,赵靖丹,冯亚阳. 2017

[19]膜下滴灌水氮供应对甜菜氮素同化和利用的影响. 李智,李国龙,孙亚卿,苏文斌,樊福义,张少英. 2019

[20]不同水氮处理对盐渍土水氮盐变化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张鹏,蒋静,马娟娟,杨治平,王永亮.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