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汇源

作者: 张汇源;马宽;高婧;金俞谷;王玉洁;苏祝成;宁井铭;陈红平;侯智炜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径山茶;茶叶香气;茶叶等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嗅觉计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24 年 44 卷 001 期

页码: 101-11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 4 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 161 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 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 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 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71.1%TS272.5+1

  • 相关文献

[1]不同等级茉莉花茶香气成分比较分析. 陈军海,刘盼盼,邓亮,汪瑶,王梦佳,郑鹏程,周宏福,韩艳娜. 2023

[2]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 袁海波,尹军峰,叶国柱,许勇泉,汪芳. 2009

[3]茶树萜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酶研究进展. 张冬桃,孙君,叶乃兴,陈桂信. 2015

[4]径山茶历史文化与品牌建设研究. 李书魁. 2020

[5]茶树新品种径山1号选育报告. 卢健,陈亮,王东,胡剑光,朱建杰,马春雷,任国华. 2023

[6]我国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调研与建议. 陈永红,周云龙. 2005

[7]微波干燥对芝麻品质特性的影响. 张丽霞,张勋,宋国辉,王静博,黄纪念,赵福利. 2016

[8]基于HS-SPME/GC-MS定性半定量分析藤茶特征香气. 申东,沈强,潘科,郑文佳. 2010

[9]树莓多糖中单糖组成的GC-MS分析. 杨永晶,韩丽娟,索有瑞. 2015

[10]冷冻干燥温度对荠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张丽,刘腾飞,薛妍君,杨代凤,董明辉,汝骅,郁志芳. 2015

[11]续随子种子油提取工艺响应面法优化及成分分析. 田琴,牛伟,鹿茸,孙楠,单璐,冀佩双,张丽珍,牛宇. 2014

[12]0℃气调包装对鲟鱼籽酱Huso dauricus *Acipenser schrenckii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分析. 周婷,何丹,黄卉,郝淑贤,李来好,魏涯,岑剑伟. 2016

[13]水稻中丙炔草酮、西草净和丁草胺的残留检测分析方法. 龙家寰,杨利玉,张盈,魏进,段婷婷. 2020

[14]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吴海虹,蔡盼盼,卞欢,诸永志,王道营,徐为民. 2017

[15]腊牛肝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分析. 徐欢,郑娅,余群力,林梁,曹晖,韩明山. 2019

[16]库尔勒香梨挥发性物质及初生代谢物的GC-MS分析. 刘园,向思敏,王江波,吴翠云,唐章虎,龚涵,张雪,徐娟. 2020

[17]溶剂吸收-气质联用法测定蔬菜和粮谷中代森铵残留. 邵辉,刘磊,李辉,李娜,李晶,张玉婷,郭永泽. 2017

[18]6种鲤科鱼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林婉玲,韩迎雪,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黄卉,郝淑贤. 2019

[19]不同品种青稞炒制后挥发性风味物质GC-MS分析. 张文刚,张垚,杨希娟,党斌,张杰,杜艳,陈丹硕. 2019

[20]不同成熟度乍娜葡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成明,张平,黄艳凤,李志文,任朝晖,朱志强.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