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麦16号(8553)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要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赞林

作者: 杨赞林;张少华;金陵;沈正兴;甘斌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品种;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期刊名称: 安徽农业科学

ISSN: 0517-6611

年卷期: 1993 年 03 期

页码: 233-235

摘要: 皖麦16号(8553)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公斤,适合淮北中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厘米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0克,粗蛋白质含量13.34%,抗条锈和白粉病,轻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较抗吸浆虫,耐旱,耐青干,抗倒伏,抗寒性较差。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20—25万之间。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皖麦26号(皖8804)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杨赞林,张少华,甘斌杰,代秉勋,高福平,马广约,周军,沈林,计文超. 1996

[2]新几内亚凤仙栽培技术. 李红旭. 2003

[3]番荔枝属果树栽培研究进展. 高爱平,陈业渊,李建国,李绍鹏,邓穗生. 2003

[4]杏鲍菇“国森一号”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沈学香,王瑞娟,尚晓冬,李玉,周峰. 2018

[5]北方冬麦区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张湘泉,胡云霖,杨庆铭. 1995

[6]小麦中雄性不育同源序列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 陈军方,任正隆,孔秀英,吴佳洁,周荣华,贾继增. 2005

[7]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选育初报. 纪凤高,邓景扬,李思敏,程春生. 1989

[8]高产小麦新品种-济南16号. 王法宏,李桂生. 1998

[9]不同世代太谷核不育小麦对花药成株的影响. 范光年,陈玉蓉,王培. 1991

[10]育种新技术——矮败小麦. 王菊花,冬梅. 2006

[11]Tal小麦F_1与对应常规F_1母本效应的比较研究. 达龙珠. 1994

[12]晋春13号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孙振,马慧英,罗志昌,郭凤琴,安建勇. 1998

[13]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回交轮回选择育种中的应用. 双志福,王振富,张瑞仙. 1991

[14]轮回选择培育抗(耐)旱小麦品种的实践与体会. 刘忠祥,窦有恒,周宽基,王世红,冯毓琴. 2003

[15]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 范光年. 1989

[16]太谷核不育小麦对花药培养的反应. 范光年,陈玉蓉,王培. 1991

[17]快中子辐照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效应. 程俊源. 1993

[18]太谷核不育小麦籽粒标记蓝色性状的初步研究. 沈季孟,邓景扬,樊路,张云芝. 1991

[19]“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Ⅰ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 杨赞林,甘斌杰,张少华,沈正兴. 1992

[20]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 高庆荣,化斌,张爱民,刘秉华,刘冬成.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