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树冠结构对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雯

作者: 张雯;谢辉;张平;钟海霞;张付春;庄红梅;杨磊;徐叶挺;龚鹏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扁桃||小麦间作;树冠结构;光谱;光合有效辐射;扁桃树;冬小麦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6 年 24 卷 06 期

页码: 753-76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本文研究了作物、果树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结构对间作作物区域光环境的影响,为果粮间作模式下适宜果树高光效树形结构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以南疆地区扁桃(10 a)||冬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扁桃树形分为疏散分层形、开心形、高干形、小冠半圆形4个树形处理,以非间作的冬小麦大田为对照,于冬小麦灌浆期对间作区域不同波段辐射强度、光谱组成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规律进行分区测定。结果表明:1)各树形对应间作区域光环境优劣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小冠半圆形、高干形、开心形、疏散分层形,几个树形处理间作区域总辐射强度平均值分别为对照的55.63%、46.54%、37.87%和28.76%,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依次为自然光对照的55.84%、44.57%、35.52%和26.40%;2)与自然光对照相比,间作区域各波段光照辐射强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PAR、蓝紫光、黄绿光和红橙光区域消减幅度高于总辐射平均值,紫外、近红外和远红外区域消减幅度低于总辐射平均值。以疏散分层形西侧冠下区为例,该区域总辐射消减为自然光的11.37%,蓝紫光、黄绿光、红橙光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消减至对照的7.98%、8.42%、8.62%和8.30%;紫外光、近红外和远红外分别消减至对照的12.30%、15.94%和23.00%;3)光质参数中"红橙光/远红外"比值对树冠结构特征变化敏感度高,变异系数为23.34%,可作为对间作区域光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4)冠幅、干高、树高、有无主干等树冠结构指标对间作区域特别是东侧区域的PAR日变化趋势影响大。综合以上结果,南疆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控冠、提干、落头等整形修剪措施能够改善间作区域的光照条件,以采用小冠半圆形树形间作区域光环境最优。

分类号: S662.9`S512.11

  • 相关文献

[1]开心树形叶幕结构对苹果园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 牛自勉,蔚露,张文和. 2012

[2]SG平滑处理对冬小麦地上干生物量光谱监测的影响. 乔星星,冯美臣,杨武德,李广信,王超,孙慧,张雪茹,武改红. 2016

[3]不同品种、肥水条件下冬小麦光谱红边参数研究. 赵春江,黄文江,王纪华,杨敏华,薛绪掌. 2002

[4]基于HJ卫星的冬小麦白粉病监测研究. 庄东英,殷敏,耿安红,李卫国,崔必波. 2023

[5]基于冠层光谱的不同株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预测模型. 卢艳丽,李少昆,王纪华,肖春华,谭海珍. 2007

[6]光谱技术在冬小麦氮素营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刘宏斌,张云贵,李志宏,张彩月,胡德永. 2004

[7]新疆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冠层光截获与干物质分布特性分析. 王立红,张宏芝,李剑峰,王重,高新,时佳,张跃强,樊哲儒,赵奇. 2021

[8]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特性研究. 高阳,段爱旺. 2006

[9]基于作物生物量估计的区域冬小麦单产预测. 任建强,刘杏认,陈仲新,周清波,唐华俊. 2009

[10]茶树修剪强度研究. 钟秉全. 1994

[11]老果树该怎样改造. 汪景彦. 2002

[12]纽荷尔脐橙丰产园树冠结构调查研究. 吴海英,朱建华,黄江流. 2003

[13]SH6矮化中间砧富士苹果幼树至结果初期树冠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张强,魏钦平,刘松忠,王小伟,尚志华,路瑾瑾. 2013

[14]果树树形的形成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张抗萍,李荣飞,常耀栋,梁国鲁,陆智明,易佑文,胡涛,鲁振华,郭启高. 2017

[15]果树树形的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张抗萍,李荣飞,常耀栋,梁国鲁,陆智明,易佑文,胡涛,鲁振华,郭启高. 2017

[16]高效节能双波诱虫灯田间试验及应用效果. 刘立春,朱白平,徐炜民,蔡平元,黄建. 2005

[17]基于近红外的PLS量化模型鉴定西湖龙井真伪的研究. 周健,成浩,贺巍,王丽鸳,吴迪. 2009

[18]离子液体在萃取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 孙晓杰,丁海燕,谭杰,邢丽红,李兆新,翟毓秀. 2015

[19]大豆田间杂草的光谱识别研究. 邓巍,陈立平,孟志军,王秀,郭建华,武广伟,付卫强,张瑞瑞,陈天恩,徐刚. 2012

[20]草地资源监测评估中卫星资料的应用特点. 胡新博,冯克明,王承军,郑晓虹,顾祥,候继东. 199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