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的起源分类和遗传资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素

作者: 王素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中国蔬菜

ISSN: 1000-6364

年卷期: 1989 年 1 卷 06 期

页码:

摘要: 豇豆Vigna unguiculata L.(V.sinen sis L.)是一古老的作物,普通豇豆的籽粒含蛋白质约20~25%,高者可达35%,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重要的粮食作物;豇豆的嫩荚、嫩豆粒和嫩茎叶可作蔬菜,嫩荚能加工制罐和速冻,还可腌渍和做泡菜;短美豇豆的干籽粒既可供人食用,亦可作饲料;在非洲还有以利用花梗上的纤维为栽培目的的豇豆;豇豆的种子可以入药,有健胃补气、滋养消食的功能。由于直豆有多种用途,在豆类作物中的重要性仅次于菜豆。它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豇豆属(Vigna savi)约有170个种,120个种在非洲(66个特有种),22个在印度和东南亚(16个特有种),少数在美洲和澳大利亚。我国有7个种。由于直呈与菜豆属(Phaseolus)和扁豆属(Dolichos)的相似性,使经典的分类发生了混乱,直至最近才得以澄清。 豇豆的起源和传播 关于豇豆的起一源有着不同的见解。Wight( 1907)曾在印度、波斯发现有原始习性的豇豆,认为它是豇豆的野生类型,因此认为普通直豆的原产地为印度及其北方里海南部地域。 H· n,Ba。。。o。( 1935 )也认为,红豆(厂初na s呐。us7s Ena)起源于印度; Steele(1976)认为栽培更豆的起源有2个中心,一是西非,一是印度次大陆。 最新的研究表明,栽培或豆种起源于亚洲的理论不能解释野生亚种厂igna d。hi。d-na。a的分布羽I其真实的野生性状。相反,在非洲存在着普通或豆亚种uno。iculafa fll野生型驯化的证据。栽培种的野生型分布在非洲坦噶尼喀(Tanga。ika)的乞力马扎罗(Kll。a Njaro)海拔2000米的丘陵高山地区。据Hutch。son和Wolfe( 1957)称,此种野生型与栽培种在形态上无太大差异,且与栽培种容易杂交。因作物野生型会出现在其起源地,野生见豆广泛分布于非洲的事实,成为该作物起源于非洲的有力证明。 可豆第一次在何处驯化尚不能确定。埃塞俄比亚、中非、中南非、西非被不同学者认为是证豆的驯化中心。Fans(1965)的结论是,更豆栽培品种是在西非由野生的subsP de泱。daua。a驯化而来的,因西非是宽三分布范围内唯一的多样性中心;Marech-al称在西非地区有大量古老栽培种和野生种;Rawal(1975)认为野生和栽培拉豆的基因渗入发生在西非,很多野生类型、草生的和栽培或豆种植在这个地区,社豆在西非半潮湿、半干旱地区被驯化,由野生多年生原始种进化而未。 最近对保存在IITA(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的一万份红豆材料的研究表明,来自尼日利亚、尼日尔、加纳、上沃尔特等西非地区的材料比来自东非的材料有更大的变异性。看来,西非是最初的驯化中心的证据更为充分。 普通征三亚Z。ZIU。g。《c。lafa大约在2000多年以前与高粱、珍珠粟一起从非洲传到亚洲。存在于印度和非洲之间的商队航线也证明,红豆是由非洲传到亚洲的。在豆经海路传播到印度,在梵文时代,那儿已有种植,并有文字记载。更豆在印度有50多个不同的名称,包括一个梵文名称。改豆在印度的传播为积累基因的多样性提供了机会,从这些多样性基因型中,通过人们有意识地选英产生了作饲料用的短美拉豆( cylindri--Ca)和菜用长虹豆(sesquipedalis),R.Mar6chal(1981)认为,野生型更豆不存在于从印度到中国南部和印尼的植物区系中,但该地区是品种多样化的一个重要次生中心。在印度的北部和南部发现了unguiculata和S。squipedalis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北印度发现了U。guscuZata和BVlora(cyldnjr6ca)的中间类型。这些变异表明 Bijlora和Sesq。ipedalis分别在印度和东南亚通过强化的人工选择,由普通ha衍化而来。 普通直豆从印度传到东南亚和远东,向西经陆地进入伊朗和阿拉伯地区,最后从亚洲或埃及传到欧洲。据传,公元前3世纪由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征,更豆被带到希腊,这是向欧洲的最早传播。公元前300年,更豆在希腊已有文字记载,罗马时代末期已成为南欧次要食用豆类作物。栽培亚种。nguic。Iata由西班牙人于 16世纪随买卖奴隶,传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18世纪初 (1706)开始在美国南部种植。1800年开始沿大西洋向北推进。 普通直豆现在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南部地区及西印度群岛。 .短荚或豆主要分布在它的发生地一印度及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国家,非洲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 普通良豆可能在汉代张赛出使西域时 (公元前2世纪)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是直豆的次生起源中心之一,长直豆的多样性类型是在这里变异形成的。在隋朝 ( 601)陆法言的“庆韵”中有关于直豆的记载。长直豆除分布在我国,还有印度、孟加拉和印尼、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菲律宾把长虹豆称作“Sitao”是闽南话“菜豆”的偕音,闽南人称长直豆为“莱亚”,可见菲律宾的长豆可是华人带去的。 就豆的分类 过去,最普遍的分类法,是按照Bailey(1949)的方法,将肛豆分为3个独立的种: 1·厂。gna。inensis Endl普通更豆,植株多为蔓生,也有匍匐型和直立型,果荚长不足30厘米,且硬,不堪食用,荚嫩时下垂。 2.厂。gna catjano wain。短荚或豆,植株较矮小、近直立,荚短小,长 7—12 M米,竖直向上,略坚实。 3/沾na s。san7Pedaus( L) Fruw长或豆,植株多为蔓生,荚果膨胀,柔软而稍肉质,长30—100厘米,下垂。 我国有的学者曾认为,栽培拉豆只有长在豆(厂.sesqu7Ped叶ds)和普通欧豆(厂.s《nensis)两种,短美直豆(厂.cylindri-Ca)可视为普通更豆的生态变形。也有人认为普通更豆和长虹豆的性状极其近似,是种内的生态变形,主张将两者归并为一个种。近年来,国外若干学者认为,3个栽培种之间并无明显区别,且相互间易于杂交,因此应将3者视为一个种,即亘豆种厂igna ungu-6cu7ata(L.)W a1P,但对种内水平的分级及名称看法则不完全一致。 Verbcourt(1970)将grH种V.unguf一culata分为5个亚种,3个栽培亚种,2个野生亚种,它们是: 3个栽培亚种; ssn。nouic。Iafa(L.)(Wala) Verdc ssn. cxlindrica( L.) Van Eseltine ssp. s。sq。ipedalis( L.) Verdc 2个野生亚种: ssn. dekindffana( Harms) Verdc ssP. thensensis( Schweinf) Verdc而Mar6chal等(1978)认为3个栽培亚种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因而将3个亚种归并为厂igna。。gu6c。iata(L.)wain下的一个亚种,并用亚种内品种群(c。ltigrouPs)的分级单位来区分它们,将其重新命名,他们还让亚种。nJ。ic。Iata包括另一品种群Texfilis(厂.sinensis var.Texilix Acheva!主要在西非栽培,具有长而粗壮的花梗,用于剥制纤维)。将野生亚种de刺。dtiana和。。use-nsis并为一个亚种dekindtiana,并用品种的概念来区分它们,下面是Marec5al的分级t V。。ouiculata(栽培) ssP.unguiCuZata cv-gr. UnJu6culaZa E Westphal cv-gr.Bijlora E Westphal cvl一gr.Sesquipedalis E westphal cv—gr. Tex川6s E Westphal ssP.4e刺n4tiana(④生) var. de切而f6ana var。。nsensis( Sob。e6nj) Marechal, Mascherpa &Stainer verdcourt所说的亚种、Marechal所说 的品种群U。on6cu7afa的英名是Commoncowpea或Cowpea,其中文名称有普通更豆、直豆、豆角、黑眼脐豆等;在美国又被分为3种类型,即黑眼型、密集型和奶油型。黑眼型种子白色、有黑色脐环,种子在种美内排列不紧密;密集型种子在美内排列密集;奶油色型 系指种子的颜色为奶油色。我国学者李曙轩等( 195 4),根据种子的形状、颜色和其他 植物学性状,将我国普通直豆和短荚立豆分 为11类,它们是三角拉豆、黑拉豆、红直豆、 黄昆豆、黄麻拉豆、红麻拉豆、白直豆、黑 眼豆、红眼豆、黑花脸豆、红花脸豆。 短美拉豆Bijlora的英名为Catjang或Catjang CowPea,其中文名称有短荚直 直、眉豆、饭或豆、饭豆,品种之间的区别 主要是种子的颜色,有黄白色,暗红色之分。 长征豆 S。sq。iPedalis的英名有Yard- longbean、 Asparazus beau、Snak beau等,中文名称有长红豆、红豆、菜红豆、菜豆、豆角、长豆角、腰豆、带豆、群带豆、十八豆等。长虹豆的植株主要是蔓生攀缘,但也有少数半蔓生和匍匐型的。近年来,菲律宾的植物育种研究所和设在尼日利亚伊巴丹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已培育出矮生类型的长或豆,菲律宾称作“Bush sitao”。有人根据荚色将长虹豆分为两个品种群,即绿美品种群和绿白美品种群。笔者曾综合荚形和美色将我国长或豆分为6个品种群,即绿荚、浅绿荚、绿白荚、花美、紫荚和盘白条美品种群。此外,根据种子的颜色和形状及生育期的长短,还可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宽豆的遗传资源 世界各地有丰富的更豆遗传资源,设在尼日利亚伊巴丹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 ( IITA)到1985年为止,已从世界各国搜集到13270份更豆材料,经过整理现保存有11800份,另有野生材料200份。其中自尼日利亚搜集的最多,有2492份,其次是印度1935份。美国799份、尼日尔700份,喀麦隆469份、赞比亚442份,坦桑尼亚370份,埃及345份,马拉维322份,中国的立豆资源材料未包括在内。除了 IITA之外,印度的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印度尼西亚的即ror,菲律宾的los B8nos,美国的佐治亚州也掌握着大量的立豆资源。 我国现已搜集到普通盘豆和短荚更豆的 资源材料2000余份。长虹豆近1000份。普通 直豆和短美更豆的荚形、荚色的变异类型不多。我国是长红豆的变异中心之一,因此长 征豆的类型丰富,如前所述,根据美形、荚 色可分为6类,其各自的代表品种如下:绿 荚类有铁杆青、铁线青、柳条青;浅绿荚类 有红嘴燕、之更28—2、张塘贸、罗裙带;绿白 美类有长白页、白线更、大白拉、小白更、 白更2号;花美类有花皮架直豆、毛芋更、鳗 鱼或等;紫荚类有紫血直、红腊鱼骨、紫皮如说豆等;盘曲美类主要是盘香在。 资报道半个世纪前在非洲的北尼日利上已经种植的原始栽培种Tex川s,主要用其长花梗作纤维。IITA搜集的一份材料与其很相似,可能由在西非的Ungu7c。切ta中选出,它的形态变异未超出U。gu ic。iata。 现在人们一般都同意把分类为 Phaseo-bs(菜豆属)的4个亚洲种尸加sc。切s。。。-goL.(吉豆)P.aur。。sRox5(绿豆)、P.如gu!ans( Willd) Wilght(赤豆)、P. c。Icarat。s Roxb(米豆)划为厂ig。a属。还有在我国有分布的野生亘豆厂时na。axillat。。 L.其根可食用,植株可用作饲料,以及其他一些在农业上不太重要的红豆种本文均未涉及。豇豆的起源分类和遗传资源@王素$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1.李曙轩等,1954,豇豆的分类.《植物分类学报》3(1),P61—70. 2.卢英权,1966,台湾中华书局,《食用作物学》P245—247 3.星川清亲(日),栽培植物的起源和传播。 1981,P52—53. 4.H·H·B ,1982,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P16—27. 5.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81。科学出版社,《秦岭植物志 》. P114. 6. James A.Duke, 1981, Handbook of legumes of world : Economic ImportanceP298-306. 7.Purseglove J.W, Tropicl Crop, P321-322.. 8.R.Marechal Pre liminary Considerationof on important Cultivated Vignaspecies in view of the first Yignaworking Croup (New Delhi,Sept, 1981 ) 9.S.R.Singh and K.O.Rachie, 1985,CowpeaResearch,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P11-21. 10. N.W. Simmonds. 197G, Evolution ofCrop plants, P183, W.M.Steel, Cowpea.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