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曾亚文
作者: 曾亚文;申时全;林兴华;徐福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分布;籼粳杂种;重组自交系;稻作区
期刊名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ISSN: 42-1181/S
年卷期: 2000 年 19 卷 05 期
页码: 411-4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云南稻种资源昆明小白谷与大理早籼配制的杂种F2 、F3、F4 、F5和F6等为材料 ,分别在高原粳稻区、籼粳交错区和冬季籼稻区进行强耐冷性籼粳亚种间杂种后代孕穗期的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 :(1)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F3、F4 分离群体在不同稻作区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尤其是昆明点高达 0 .5 86 ~ 0 .776 。 (2 )遗传研究表明 ,可能有 1~ 2对基因影响着籼粳杂种结实率 ,其中有 1对主效基因控制着耐冷基因的表达。利用该群体已选育出了稳定的耐冷性籼粳重组近交系。 (3)不同稻作区不同世代育性分布规律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即随着世代的增加耐冷主效基因有累加趋势 ;不同之处在于不同世代的耐冷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表达上有差异。 (4 )同世代昆明小白谷×大理早籼杂种后代结实率分布规律为籼粳交错区与冬季籼稻区相似但与与高原粳稻区差异较大。
分类号: S511.2
- 相关文献
[1]云南粳亚种生态群间孕穗期耐冷性遗传研究. 曾亚文,申时全. 2004
[2]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梅方权,吴宪章,姚长溪,李路平,王磊,陈秋云. 1988
[3]安徽稻作区工厂化育秧大棚内马铃薯优良品种筛选与适宜播期. 廖华俊,闫冲冲,王前前,杨月英,陶珍,龚猛,丁思年,唐中兴. 2019
[4]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李绅崇,曾亚文,申时全,李本逊,张忠省,戚六花,普晓英. 2004
[5]广西不同稻作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分析. 黎柳锋,廖世纯,廖仁昭,姜建军. 2015
[6]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稻作区智能灌溉控制系统设计. 王伟,施六林,王川,王斌,卢碧芸,张瑾,王丽伟,陈威,薛康. 2024
[7]籼粳稻区云南稻种耐冷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曾亚文,申时全,徐福荣,张金渝,普正贵. 2000
[8]水稻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曹静明. 1999
[9]农作物超高产与分子设计育种. 万建民. 2004
[10]4个籼粳杂种的亲和性分析. 王建军,石守鋆,申宗坦. 1994
[11]水稻籼粳亚种间F1抽期与RFLPs关系的初步研究. 赵明富,徐才国. 1999
[12]粳稻资源‘热粳35’重要农艺性状的QTLs定位. 李兴星,郑剑,周军杰,秦小健,南文斌. 2016
[13]籼粳杂种F_1的生育期及其感光感温性的研究. 董彦君,石守筠,张宏德. 1992
[14]水稻籼粳亚种间F_1抽穗期与RFLPs关系的初步研究. 赵明富,徐才国,胡如英,杨聚宝,谢华安. 1999
[15]水稻籼粳杂种一代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研究. 董彦君,董文其,石守,张云康. 1997
[16]利用RFP标记进行水稻籼粳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刘中来,李军,瞿绍洪. 2012
[17]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杨杰,翟虎渠,王才林,仲维功,邹江石,池桥宏,万建民. 2005
[18]应用花药培养培育粳稻恢复系. 王五一,章振华,曹华兴. 1992
[19]粳稻广亲和恢复系ZR_6的筛选和初步利用研究. 林贻滋,张小明,奚永安. 1990
[20]籼粳稻杂交一代的亲和性. 章善庆,程式华,曹立勇. 198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大麦品种籽粒营养成分分析
作者:罗平;杨晓梦;普晓英;李霞;杨丽娥;杨砚斌;杨加珍;曾亚文
关键词:大麦籽粒;皮裸;籽粒颜色;棱形;营养成分
-
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吴致远;王凯博;陈思霖;赵碧;申时全
关键词:茶;天然产物;缓解;痤疮
-
大麦马铃薯间作模式对大麦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赵塔;杨丽娥;杨晓梦;普晓英;李霞;官秀娇;杨砚斌;杨加珍;和习琼;曾亚文
关键词:间作;大麦;抗氧化酶;棱型;用途类型;分蘖期
-
茶叶活性成分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脂质代谢
作者:杨恺清;王凯博;陈思霖;赵碧;申时全
关键词:茶;活性成分;肠道菌群;脂质代谢;肥胖
-
阳春砂与草果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作者:杨加珍;徐鹤萌;陈佳;何伟;曾亚文
关键词: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叶片解剖结构
-
推动云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作者:申时全
关键词: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功能食品作物产业技术创新简介
作者:曾亚文;杨晓梦
关键词: